标签:
穷县校车山路县委书记耿玉礓宽甸满族自治县教育 |
分类: 杂文/时评 |
在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这个山区穷县县城里,有着12辆相同的中巴。每周七天,它们不停歇地穿行在远离城镇的山路上,车里的乘客,是散布在这片辽阔山岭间的4000多家农户的孩子们。《中国青年报》报道说,从2008年9月5日至今,这支特殊的车队已经在路上走了整整一年。县委书记耿玉礓说:“这其实不是什么能力问题,而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可不能让它总躺在纸上啊!”
这是一条读来让人眼热的新闻。它只所以能够让看多了官员腐败,有些心凉血冷的人们重拾感动,是因为在财政状况极其不佳的边境穷地方,竟能够流淌着被邻县称为“不可思议”的温暖;是因为这些流动的风景与浙江一些县市高高矗立人均220平米的超大超豪华办公楼,形成的鲜明反差。人们会在心里用赵本山小品里的那句经典
12辆中巴车对于很多县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可对于每年财政收入四亿元出头的并不富有的宽甸满族自治县,购买12辆校车花费的240万元,就占了收入的0.5%,而且每年还要投入近两百万元,作为校车的维护和相关人员的工资费用,在今天的中国,这个比例并非是一个小数字。曾有人问县委书记耿玉礓,一个并不富裕的县却掏出这么多钱来办校车的意义。耿玉礓说:“这其实不是什么能力问题,而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可不能让它总躺在纸上啊!”
我相信所有与教育有关联的官员在大会小会上都不止一次的说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这样的豪言,但真正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用心于细微之处的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只是流于口头,写在纸上。
或许有人会说宽甸县的领导不过是做了一件大家应该做别人却没做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的确,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做些惠及孩子的事是本分,但是在不少官员崇尚“功夫在诗外”的官场生态下,能做好分内之事已显得弥足珍贵了。君不见所谓的父母官嘴上高喊“千方百计增加教育的投入”,校舍未见改观,他们的车却越坐越好,办公室越来越豪华,出国考察的频度越来越多。一些地方不仅不往教育上投资,还违法挪用、瓜分教育专项资金。2008年审计署发布的《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公告》显示,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46个县的教育、财政部门共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1.15亿元。
有人说这是一个真情稀缺的年代,尤其是干群的鱼水之情。其实我们的父母官们只要心有百姓一爿之地,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老百姓感受到的就是整个大地的春天。张扬着幸福的明黄色、穿行在边境穷县县城里的这12辆校车,尽管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度上还略显孤独,但它们承载着人们越来越大的期待和梦想。而撑起这幅由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黄车构成的最为温馨的画面的,是当地官员执政为民的行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