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头文件招生骗子马甲骗局教育 |
分类: 杂文/时评 |
新学期开学后不久,山西原平农学院刚入学的近1000名学生却选择离开了学校。他们当初满怀憧憬而来,是冲着这是一所得到有关部门红头文件推荐的“高校”,毕业后可以拿到大专甚至本科文凭;入学后却发现,原来这只不过是一个骗局,这所学校现在只是一所中专。“新华视点”(10月12日)的记者调查发现,这起事件是相关招生人员以红头文件为“招牌”实施的一起招生骗局。
穿上红头文件马甲行骗充分暴露了一些职能部门所谓“认真踏实”的作风只是写在纸上。在三个部门下发的红头文件中都有“要切实重视”、“认真把关”、“真正把好事做实”这样的字样,可以肯定地说,只要认真落实这三个表明态度与责任的词组的任何一个,骗子就不可能得逞。遗憾的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在文件上的表述一通之后,就把责任束之高阁。倒是招生骗子把红头文件的价值吃干榨净了。如果说靠作假诈骗者还有所顾忌的话,那么,有了货真价实的红头文件这个护体金甲,借壳行骗就显得无所顾忌了。
招生骗子之所以能穿上红头文件的马甲,还暴露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缺失。如果有一个横向联系机制,公共服务部门随时向主管部门核实,这样的骗局就很难形成。可现实情况却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某些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除了个人私事上的交往,公务处理上似乎老死不相往来,更不用说彼此熟悉业务了。山西省老龄办虽然有些警惕性,却宁可到网上查询违规学校的陈旧信息,也不愿更简便准确的打电话向教育厅核实。山西省民政厅给审批开绿灯则是工作惯性想当然在作怪,“觉得比较规范,没什么问题,就批准了”。扶贫办的审批理由更雷人,仅仅是“看到其他部门已经批了红头文件”。我相信这些部门的领导不止一次的在大会小会上强调过责任意识,而这些成了行骗帮凶的作为哪里有一点责任可言呢?
招生骗子苦心孤诣地借壳,还折射出目前中专类学校的招生尴尬。多重因素的挤压已经让中专招生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尤其是那些不能教授实用技能的学校生源已趋枯竭。所以,每到招生季节,如何炮制出对生源有吸引力的“诱饵”成了学校绞尽脑汁的难题。违规学校打出“贫困生资助中心”这个慈善招牌,对于那些家境贫困又想上学的学生无异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卷入招生骗局的三个部门在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公信力,而相关准入机制却相对较为宽松。这一高一松正反两面都被可以骗子充分利用。而负有监管责任的山西省教育厅和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在事发后的相互推诿恰恰可以解释监管为什么会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