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加分”如儿戏 教体部门难推责
(2009-05-19 00:29:42)
标签:
教育监管缺失航模加分有钱人俱乐部 |
分类: 杂文/时评 |
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绍兴某中学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家长为当地各部门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其余6名则是教师子女。就此,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做出正式回应:“我们测试的目的不是验证运动员证书的真伪,而是验证其体育水平和运动能力是否达到高考加分的标准。至于加分者的家庭背景并不在我们的验证范围之内。”
(据5月17日《新京报》)
既然加分者的家庭背景并不在考试院的验证范围之内,那我们只说在考试院验证范围内的加分者的体育水平和运动能力。而能力和水平通常是通过考试成绩体现的。就是在这个项目测试的标准比较低的现状下,加分者进入测试的考试成绩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据了解,参加航模培训只要交600元报名费、1.5万元培训费,几乎每个人都能获得前6名的成绩标准,继而获得高考中“20分”的筹码。那么,谁在开培训班?谁又在执行考试呢?据悉,学校训练队教练很多是省内“三模三电”运动队退役运动员,平时招收学生训练,并负责购买材料、建造模型与销售,赛时又担当大赛裁判。既是教练,又是裁判,还是航模型材推销商,一套航模的利润大致在六千元左右。如此紧密的利益关联,怎么能保证考试成绩没有水分呢?而这样的亦商亦教亦裁判的考试模式已沿用很久。公众对此多有微词,体育部门是没有觉察,还是怕触及相关利益?体育部门的监管缺失,让很多这种不规范考试选拔的加分者蒙哄过关。而浙江考试院对教育部门对体育部门依据这样的考试颁发的 “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没有质疑就进行认证是对这种不规范资格考试的纵容。标准极低的现场测试又能把几个“吹竽的南郭先生”清理出队伍?
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院测试这些考生所谓“达到的高考加分标准”,基本上聋子的耳朵,这些考生获得资格的公平性和取得的途径才是最核心的问题,考试院恰恰回避了。
当一项本来应该惠及多数的政策变成为特殊的小众群体服务后,已经违背了当初制定的初衷,尤其是关乎千家万户的高考的各项鼓励政策,继续存在势必造成竞争不公的加剧。对于浙江一些“三模”成有权有钱家庭子女“高考加分俱乐部”,浙江体育部门装聋作哑,监管缺位,难辞其咎。考试院面对质疑,回应如此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推卸责任,恐怕很难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