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2024-04-06 16:46:28)
标签:

文化

历史

旅游

图片

杂谈

高桥从唐代起逐渐成陆,距今有近千年历史,位于上海市东北角,北毗吴淞口,西隔黄浦江与宝山、杨浦相邻,东与自贸区相接,南与高行镇相壤,依江临海,三面环水,有着“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的美誉。 经过1998年、2000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现在的高桥镇总面积39.3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33个居委会,设凌桥社区、古镇社区等2个社区,积极探索和实践“镇管社区”管理模式。镇域内实有人口约19.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9.2万人、外来人口约10.3万人。辖区内有学校29所,三级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养老机构4家,派出所2个。浦东高桥杜家祠堂先后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卫生镇、国家重点镇、上海市文明镇等称号。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高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对标先进、改革创新、务实进取,努力开创“三个高桥”建设新局面,为“古镇再造·高桥复兴”打牢基础,努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自贸区的重要承载区,建设以新材料科创研究为特色,历史现代融合、生态宜居的特色文化名镇。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高桥镇东街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高桥镇历史人文纪念馆。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高桥镇西街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高桥杜家祠堂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堰(今杨高北路2856号)。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建于1930年,祠堂规模宏伟,富丽堂皇,设有藏书楼、医院、学校和花园。如今,家祠等其他建筑均已毁损,仅存藏书楼,又称杜宅。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20世纪30年代,为海上闻人杜月笙的鼎盛时期,真可谓独霸一方,显赫一时。1931年,他为了光宗耀祖,大摆威风,在高桥陆家堰(今杨高北路2856号)购地10.5亩,建造杜氏家祠,委托上海有名的创新建筑厂厂主谢秉衡承建。谢又委派得意高足沈志南常驻工地,负责看工打样。在一年多的建房过程中,沈志南全身心地投入,扑在工作上,保证了施工质量。花园所栽树木,也由沈设计布置,精心选种。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杜家祠堂,又名杜氏藏书楼、杜宅,是杜氏宗祠的一部分。杜月笙成名以后,为了显示自己“仁孝为先”,并能光宗耀祖,建造了这一祠堂建筑,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落成典礼。祠成之日,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几乎所有当时政要名流均分送匾额,并派人到现场祝贺,成为当时轰动上海滩的社会事件。如今,家祠等其他建筑均已毁损,仅存藏书楼。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杜宅坐北朝南,混合结构,二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其外立面气势恢宏,内部布局简洁明快,有会议室、休息室、藏书室、壁炉等,装饰考究,工艺精巧,风格中西合壁,杜出生于浦东高桥。1931年5月,杜月笙在故乡浦东高桥镇重修了杜家祠堂。原先的老祠堂只有两间土屋,杜月笙发迹以后,为了光耀门庭,收购了老祠堂周围五十多亩土地,新建杜家祠堂。祠堂落成以后,杜月笙请来当时老城隍庙的星相霸头高铁嘴,选定黄道吉日举行“奉主入祠”的仪式。翌年初夏落成。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杜家祠堂于1931年5月竣工,杜月笙定于1931年6月10日举行杜祠落成典礼。奉主入祠典礼规格之高,排场之大,堪称空前绝后。几万人的仪仗队由六个大队组成,国民党政要送的牌匾,排成长长的队伍,以蒋介石送的《孝思不匮》最为显眼。浩浩荡荡的队伍乘船经黄浦江到高桥,在高桥码头上搭起五丈高的五彩牌楼,一路上汽车鱼贯行进,从事先新筑的6尺宽、五里多长的杜高路上,驶抵陆家堰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举行奉主入祠典礼时,由陆海军、公安局西乐队等组成的大乐队奏乐,要塞司令部在附近鸣礼炮21响。首先由杨虎以国民政府中将参军身份代表国民政府和主席蒋介石道贺。公祭典礼由吴铁城、刘志陆、宋子文的代表以及孔祥熙、何应钦的代表致祭,杜月笙率子在旁答礼。中外来宾达1万多人。帮杜月笙筹备的都是海上闻人,总务主任是虞洽卿和黄金荣,剧务主任是张啸林,卫生主任是王晓籁、庞京周,招待主任是袁履登等。从10日到12日,演出连台好戏,“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全都登场,极一时之盛。杜氏家祠落成典礼,连续摆出好几天盛宴招待各方来客。掌勺主厨是高桥有名的厨师孙炳,据其儿子孙云祥回忆,前后烧酒水达一个月之久。孙擅长烧本帮菜,杜月笙是浦东高桥人,自然用家乡菜招待四方客人。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1931年50多名北京艺人及时代人物合影留念,他们分别是杜月笙、黄金荣、王晓籁、虞洽卿、张啸林、叶抉宵、金少山、高庆奎、王少楼、芙蓉草、刘砚亭、李万春、雪艳琴、杨小楼、龚云甫、李吉瑞、谭小培、马连良、袁履登、张家傲、蒋柳厄、荀慧生、梅兰芳、王又辰、雪艳舫、徐碧云、兰月春、姜妙香、邱豫焱、谭富英等。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杜家祠堂落成庆典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杜月笙邀请了京沪二地京剧名家,连演三天连台好戏。第一天开演的戏目是:天官赐福——全班合演;金榜题名——徐碧云、英蓉草、言菊明、金仲仁合演;汾河湾——张藻宸、尚小云合演;芦花湖——程砚秋、王少楼合演;龙凤呈祥——梅兰芳、杨小楼、马连良、高庆奎、谭小培、龚云甫、金少山、肖长华合演……第二天的戏目是:富贵长春——全班合演;捉放曹——王少楼、金少山、张春彦合演;长坂坡——杨小楼、雪艳琴、高庆奎合演;红鬃烈马——梅兰芳、程砚秋、菊慧生、尚小云、马连良、龚云甫、雪慧琴、贯大元合演……第三天开演的戏目是:琼林宴——言菊朋主演;取莱阳——马连良、金少山合演;二进宫——梅兰芳、谭小培、金少山合演;忠义带——程砚秋、谭富英、王少楼合演;五花洞——梅兰芳、荀慧琴、金少山、程砚秋、尚小云、高庆奎合演……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1949年后,祠堂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沪部队征用,正因如此,杜氏藏书楼得以基本保留原貌,没有被动迁和大的破坏。直至今日,当你涉足杜氏藏书楼,让你不得不惊叹当年的设计精致和建筑施工的质量。几十年来,杜月笙的名字基本是个反面人物出现在大陆的和各地华人心目中,但就杜家祠堂而言,它具有民国时期的建筑价值、人文历史价值。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吴家祠堂位于高东镇沈家弄5号,为当地居民吴炳生及其5个儿子出资建造的家祠,堂名誯德堂。吴家祠堂建成于1933年春,占地约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1平方米,为三进式四合院院落,共有房屋38间。纵轴线上有门楼、客厅、中厅、正房、孝堂。横轴线上左右厢房对称。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吴炳生(1852-1936年)高桥印家宅人,吴家开作铺(加工制作棺材),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不想炳生的养父英年早逝,炳生家少了主心骨,儿女又众多,生活顿时陷入困境。这时,吴炳生长子吴翰洲经人介绍进了高桥人钟惠山开的钟惠记营造厂。吴翰洲从小读了多年书,文化水平较高,因而做了账房,以后又相继把四个弟弟带入了钟惠记,各自独当一面。自此吴家就兴盛起来了,生活显著优于当地百姓。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质量上乘。落地门窗、铁质门枢、全铁正门、水泥墙面、汰石子南围墙,颇为气派。内植罗汉松、石楠、香樟等,迄今树龄已百年以上。 2002年1月14日,公布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外高桥管委会出资进行了修缮,并改作誯德会所。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1932年左右,钟惠记营造厂老板钟惠山故世。钟惠山之子钟怡芳不谙建筑业务管理,提资退出,把钟惠记营造厂交与吴氏五兄弟经营,并改名为惠记兴营造厂,继续从事房地产建筑行业,吴氏每年年底提取部分利润交付钟怡芳。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吴家五兄弟在钟惠记营造厂十分成功,长年累月积累了不少钱财。生活富裕了,就想到要光宗耀祖。临近的杜月笙盖起了杜家祠堂,大大风光了一番。几年前,钟惠山在高桥造起了钟家祠堂。高桥其他有钱人家,也陆续盖祠堂。吴家富裕了,也要有所作为,就决定造吴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高桥镇西街钟惠山住宅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浦东高桥杜家祠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