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路上历史建筑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四川南路位于黄浦区东南部。北起延安东路,南至人民路。长368米,宽12.0~20.0米,车行道宽7.0~9.2米。清咸丰十年(1860年)筑,今金陵东路至延安东路一段以法国侵华头目名命名孟斗班路(Rue
Montauban)。天主教堂“若瑟堂”建成后,今新永安路至延安东路段名天主堂街。南段因通新北门,又称新北门大街。民国32年(1943年)改名天台路。民国35年以四川省名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商店。

四川南路北起延安东路原来有加油站,90年代拓宽延安东路拆除。


四川南路29号金陵大楼(原约克大楼),1937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建筑风格为现代建筑,装饰艺术派处理手法。该楼立面简洁,竖向线条强烈。西侧立面中间山墙较两侧为高,南立面纵向分为三段,上端檐口在西南转角处断开,窗上下沿墙面为红色虎皮墙面。西侧楼梯间宽敞,水磨石地面,木式栏杆。内部走廊为中走廊式,两侧墙面装饰有水平木条。原约克大楼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这里曾经是孟斗班路(今四川南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旧时上海法租界里的主要旅馆,由法国人米歇尔在1880年,创办于孟斗班路(今四川南路)72号,后又迁至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该饭店拥有非常舒适的餐厅和套房,饭店的烹饪则尤其出色,皆由经验丰富的法国大厨亲自打理,而总经理本人也对客人入住的舒适度给予事无巨细的关照和打点,故在当时密采里成为了上海最优雅的饭店之一。该饭店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1936)停业。密采里饭店(Hotel
des
Colonies),其前身是1860年(清同治五年)中国人创办的一家旅馆——“同茂栈”原址在北门外天一楼弄内。后为法国商人所购,并迁至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31号,改名“密采里饭店。

1925年若瑟堂天主教堂出资建造,为天主教徒宿舍。底层是邮政局。

80年代初这里邮票买卖交流较为繁忙。

顶层加过层。

位于四川南路36号若瑟堂建于1868年。此处本是洋泾浜入黄浦江的出口处,故亦称“洋泾浜天主堂”,是上海“租界”最早的一座教堂。该堂土地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耶稣会传教士凭借外国领事的讹诈,在道光二十七年向上海道台索得,以补偿雍正年间被没收的老天主堂堂产,地皮南北宽约250米,东西长约300米。

在这块土地上原有一座“张家祠堂”,主教罗伯济和赵方济都曾乍为住宅,后借给法国领事敏体尼作为上海的第一座法国领事馆。道光三十年,赵方济在法国领事馆旁建造一小教堂,供外侨参加宗教活动。咸丰三年,小))会起义后城内不少中国人涌入租界定居,小堂周围开始有了中国教徒。咸丰七年,法国传教士杜若兰任第一任本堂神父。丰十年三月二十五曰(1860年4月15日)为新堂奠基,同治七年完工,教堂正面及钟楼重修工程于光绪三年完成,建筑风格为罗马式与哥特式组合。大堂奉圣若瑟为主保,可容1000余人。该教堂主要以外侨为服务对象。停泊在黄浦江的法国军舰上的官兵也来此堂参与宗教活动。

抗曰战争时期,上海教区主教惠济良于民国31年10月21日竟在此堂为侵华阵亡日军举行“追思弥撒”。上海天主教会的财务机构(账房),从同治六年起设在该堂。主教公署亦一度设此。建国初期,上海教区主教龚品梅居住此地。1956年,教区咨议会选举张士琅神父担任上海教区代理主教,就职典礼亦在该堂举行。“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堂被东华皮件厂占用。1981年12月归还教区,是年圣诞节即举行复堂后第一台弥撒。

若瑟堂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在上海有教会地方就会有学校。教堂的路对面,原名晓明女子中学,创办于1871年,由天主教会主持办学。

1950年起,由上海市教育局管辖,是上海市首批市立学校之一。1953年改名为上海市第六女子中学,并先后兼并私立建德女子中学和建秀女子初级中学。1967年起,改名为上海市第六中学,男女兼收。1997年6月,兼并红光中学。先迁入长沙路35号,后冠以格致初级中学。

后为黄浦区业余大学。


四川南路40--62号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新永安路12弄 |
永安坊 |
砖木三层 |
1912年 |
旧式里弄 |
55幢 |
13897平方米 |
永安路(Yongan
Lu) 在黄浦区南部。北起金陵东路,南至人民路。长260米,宽9.0~9.2米,车行道宽6.1米。清同治四年(1865年)筑,以法国军舰名命名贞德路。同治十一年以法国军官名改名辣厄尔路(Rue
Laguerre)。民国32年(1943年)改名永安街。民国35年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农贸市场。

四川南路南至人民路结束。
后一篇:闵行文化公园战争遗物“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