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浜中路59号原是老庆云银楼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方浜中路59号原是老庆云银楼,民国19年租地造屋,三层钢砼结构,正面圆柱栱门,气势宏伟,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抗战时银楼关闭,后改设警察局,昌邑区第二医院、60年代为浦江医院、后改南市区中医院。现在是名医堂。

民国时,将方浜路改为方浜中路,小东门大街改为方浜东路。收回租界后,将麋鹿路改为方浜西路。方浜路一带为老城厢的居民区,路东的老城隍庙是商业区,商店林立,市容繁盛。沿路有区图书馆、浦江医院,童涵春国药店等单位,历史上有名的广福寺也座落在方浜路上。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上海城内第一家银楼——杨庆和银楼开设。10年后,老庆云银楼在老城厢成立。接着有裘天宝、费文元、凤祥和方九霞等银楼相继开张。1842年鸦片战争后,又有“庆云仁记”银楼开业。

1878年,“庆云”银楼搬迁到南京路抛球场开业,生意大好,引来老城厢的老牌银楼纷纷北移,在南京路开设分店或者搬迁到南京路,“庆云”银楼民国后再次搬迁到南京东路685号营业,直至上世纪50年代歇业。

“庆云”出名的事是:1948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废止黄金买卖。银楼所有金条,均需遵令上缴国家银行,违者以黑市买卖按律论处。在此期间,上海银楼皆不愿将持有黄金前往兑换,或秘密收买熔成饰物,或私藏金块以图自存。国民政府经济警察与上海金管局150人多次按址突击搜查20家银楼,先后在15家查出金条2000余两,八仙桥(可能是金陵东路490号门店)老庆云银楼主王启堂被拘押,带局侦讯,后交保释放,在当时轰动一时。

方浜中路59号天井顶棚别具一格。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上海城内第一家银楼——杨庆和银楼开设。10年后,老庆云银楼在老城厢成立。接着有裘天宝、费文元、凤祥和方九霞等银楼相继开张。1842年鸦片战争后,又有“庆云仁记”银楼开业。

1878年,“庆云”银楼搬迁到南京路抛球场开业,生意大好,引来老城厢的老牌银楼纷纷北移,在南京路开设分店或者搬迁到南京路,“庆云”银楼民国后再次搬迁到南京东路685号营业,直至上世纪50年代歇业。

“庆云”出名的事是:1948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废止黄金买卖。银楼所有金条,均需遵令上缴国家银行,违者以黑市买卖按律论处。在此期间,上海银楼皆不愿将持有黄金前往兑换,或秘密收买熔成饰物,或私藏金块以图自存。国民政府经济警察与上海金管局150人多次按址突击搜查20家银楼,先后在15家查出金条2000余两,八仙桥(可能是金陵东路490号门店)老庆云银楼主王启堂被拘押,带局侦讯,后交保释放,在当时轰动一时。

方浜中路59号天井顶棚别具一格。
前一篇:花衣街60弄吉安里
后一篇:溧阳路上双拼联体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