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西路271号高邮公寓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高邮公寓建于1930年,装饰艺术派风格,占地面积133平方米,建筑面积653平方米。建筑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按地形作楔形布置,楔端为构图中心,底层为入口,两侧为弧线,两翼向后逐渐扩展,以外凸窗户形成竖向线条。方窗,灰色水泥外墙。二层至五层楼体前凸,一方面利于遮蔽门廊的日晒和风雨,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与底层形体的凹凸对比;两翼向后逐渐扩展,以外凸的玻璃窗户和墙体形成竖向块面的虚实对比,此外南立面还有凸出的半六边形阳台构成现代居家生活必需的要素。

地处高逖爱路得名,高逖爱(Henri
Cordier,1849-1925)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1869年来华,在上海美商旗昌洋行任职。1876年回国担任驻法中国教育团的秘书。1881年出任巴黎现代东方语学院教授。后又任法国地理学会会长、亚细亚学会会员、法兰西学院会员等职。

1890年,法、荷汉学家联合主编的《通报》创刊,《通报》是一份专业性的、国际性的汉学研究杂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高逖爱为创办人兼编辑之一,在这本杂志上也发表过许多关于中国历史和语言的文章。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4945190000226 高逖公寓

1925年高逖爱在巴黎去世,为了纪念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上海法租界当局决定将界内刚修筑的一条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上海复兴路,分为西、中、东三段,这三条路本来也不在一起,而且是起源几乎完全不搭界,直到汪伪政权末期,把中间和西端两段连接起来成为大兴路和西大兴路,而复兴路的三段路名真正落实,还要等抗战胜利以后。毕竟能取“复兴”这个名字,也要等我们扬眉吐气了之后。

三段复兴路,最早是复兴中路,但初修的只是其中一段。这第一段修筑的“复兴中路”,当年称为“辣斐路”。Rue Laffayette,是纪念法国革命家拉法耶特而取得名字。而这最初得一段是瑞金二路(当时称金神父路)和重庆南路(当时称吕班路)之间的一段,是原名为南长浜的河道填平筑成,上海为水乡,许多马路为填河而作。

从法租界界路华山路也就是当年的海格路往宝昌路方向修筑了一条约一公里长的白塞仲路。但此时的白塞仲路也就到宝昌路为止,后来宝昌路取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大名,霞飞路,以纪念法国在一战中的英雄霞飞元帅。

辣斐路不断往西的缓慢延伸,1922年延伸至宝庆路(当年叫宝建路)。1931年,辣斐路与白塞仲路终于连上了。而辣斐路的东端早在1918年就通到了西藏南路(当年的敏体尼荫路)。

白赛仲,法国人1910年抵达上海。任第6殖民步兵团上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国参战。1916年被授予“十字军功章”。一年后在凡尔登战死,时年仅25岁。公董局决议以其名命名一条新辟筑的道路为白赛仲路。

这栋建筑是总高五层的法式老公寓,转角斜面连接,突出的阳台为梯形,黄色的外墙,格式的钢窗,颇有老建筑的腔调。这座老公寓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由van stelling werf家族修建的,这个家族曾经还拥有过密丹公寓作为投资用。1941年下半年,这两栋老公寓都被卖掉了,密丹公寓和武康大楼很多资料上都记载始蒋宋孔陈中孔氏的产业。

复兴西路271号,原名“高逖公寓”,为纪念法国著名的汉学家高逖爱(Henri Cordier,1849-1925)。由此高逖爱路得名,后因改为高邮路而改名为“高邮公寓”,位于复兴西路与高邮路的交叉口处。
后一篇:汾阳路61号电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