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路64弄毕兴坊10号处瞿秋白的旧居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汾阳路,在1902年-1943年之间称为毕勋路(Route
Pichon),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条街道。大体呈南北走向,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阳路,全长815米。
190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驻华公使名命名。1914年上海法租界大扩展时划入界内。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将其以山西省地名改名为汾阳路。沿路为住宅区。
复兴路的汾阳路64弄这条弄堂里,曾经居住过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谢旦如和瞿秋白两家从南市区迁居到当时法租界的毕勋路毕兴坊10号,谢家住在二楼,瞿秋白夫妇住在三楼。

1931年,瞿秋白被解除职务后,化名林复搬到了当时大西路(今延安西路328弄)两宜里的一个工人聚居区生活。当年4月,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后叛变,瞿秋白不得不再次进行转移。他先在夫人杨之华的亲戚家住了一晚,次日转至愚园路树德里的茅盾家中。然而,茅盾家里当时只有一个三楼大厢房,瞿秋白夫妇想要躲藏实属不易。

因此,经茅盾介绍,瞿秋白夫妇自1931年起,与爱国人士谢旦如一家居住在位于南市区的紫霞路68号。为了保护瞿秋白和家人,谢旦如没有将瞿秋白一家的身份告诉任何人,甚至连自己的夫人钱云锦也不曾透露,对外一律统称,自己的一位文友林先生因病借住在家中静养。

在毕兴坊居住期间,瞿秋白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根据《瞿秋白年谱新编》统计,居住在这栋小楼期间,瞿秋白完成了论文《上海战争和战争文学》、通俗说唱《英雄巧计献上海》以及讽刺国民党反动派投降政策的杂文《新英雄》等著作。他还在这里重新校阅了茅盾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的修正稿,撰写了评论茅盾中篇小说《三人行》的论文。此外,他还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解放了的唐吉坷德》。

瞿秋白夫妇在毕兴坊随谢旦如家住了五、六个月。直到5月末,中日签订了“停战协议”后,瞿、谢家又迁回了南市紫霞路老宅居住。1932年12月11日,时任全国党团书记的陈云从谢旦如家接走了瞿秋白夫妇,送至更隐蔽的地方。瞿秋白夫妇在谢家两处住宅一共住了一年零七个月。据杨之华回忆,瞿秋白曾说:住在谢旦如家这一年多的日子里,是他一生中最平静、最舒心、最安逸的日子。

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1934年奉命离开上海。1934年2月5日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红军决定长征后,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
前一篇:陕西南路一对风格相似的公寓楼
后一篇:复兴西路271号高邮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