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潼路怡如里广大华行创始人杨延修旧居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天潼路646弄怡如里,建于三十年代,狭窄的石板路两旁有一排排2层高,土木结构的石库门楼房。怡如里西侧有一出口通向宝庆里。若去七浦路,就要走到弄堂底,再右转进入恒吉坊,往北走出弄堂就能看到七浦路河南北路口小花园。天潼路怡如里10号,洪味三开设洪源永茶栈。

天潼路怡如里29号的大亭子间——红色商人杨延修和妻子朱学明结婚的新房,创办了“广大华行”。

杨延修(1911.1-2017.1),泰州人,拥有80年党龄的他,曾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第三条战线的秘密战士、红色商人,其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电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中男主角张公甫,就是以杨延修和他的上级领导卢绪章为人物原型。

在隐蔽战线中战斗,他们手中握着的不是“枪杆子”,而是党在特殊时期的“钱袋子”。2014年1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将杨延修“为党掌管钱袋子的故事”与李克农、钱壮飞、潘汉年、熊向晖等人的故事一起,合编为《八位红色特工的传奇人生》。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杨延修积极参加抢救难民、救护伤兵行动。为支援十九路军抗战,杨延修先和100多名童子军团员组成服务队,抢救难民;后又参加由28名童子军团员组成的担架队,到前线救护伤员。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担架队员于5月8日撤回上海,身为中队长的杨延修,高擎十九路军军部颁发的锦旗,走在队伍最前面,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1933年,为筹措抗日救国经费,同时有个职业活动场所,杨延修与卢绪章、张平、田鸣皋、郑栋林“五结义”,集资300块大洋,在上海天潼路怡如里29号的大亭子间——杨延修和妻子朱学明结婚的新房,创办了“广大华行”。

起初,广大华行只是一家经营西药和医疗器械邮售业务的“皮包”公司,白天由朱学明协助照应,晚间或其他业余时间,合伙人才来处理业务,不久发展成为一家初具规模的小型西药房。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广大华行的生意走入低谷。为摆脱困境,广大华行改变策略,决定将药品转到内地去销售,还开辟了代客运输路线,从香港到越南海防市再转昆明、贵阳,由重庆一直到西安、兰州,甚至拓展到苏联,后来经营范围越来越广,还做起了纸张等生意。

为了抗敌御侮及谋求活动经费,卢绪章、杨延修等5位青年集资300元,在沪成立“广大华行”。起初只是一家经营西药、医疗器械邮售业务的“皮包”公司,后来租借到上海天潼路怡如里29号一间大亭子间,分隔成内外两间,里面一小间作为杨延修与朱学明的结婚新房,外间则是广大华行办公室。开始未挂商行招牌,白天也无人办公,只有朱学明协助照应。工余早晚时间及节假日,五位合伙人才会到办公室处理业务。广大华行5位创始人:卢绪章、田鸣皋、张平,杨延修、郑栋林。

靖远街东侧广东路389号广大药房遗址。

为当好“资本家”,必须寻求“政治靠山”和“保护伞”。为此,杨延修与国民党上层人物打得火热。他介绍自己的领导卢绪章与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施公猛交上朋友,取得国民党第二十五集团军少将参议的头衔,施还亲自为卢送上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吴开先做介绍人的《特别党员证》。杨延修则通过国民党军委会防毒处处长杨昌龄弄到国民党上校参议的《委任状》。借助宋美龄的航空委员会用飞机买卖黄金、美钞;借助孙科“太子系”与苏联做生意;借助与国民党“教父”陈果夫合办“中心制药厂”“拉大旗作虎皮”……

为打破国民党对边区和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广大华行通过各种秘密渠道给党组织调剂资金、输送经费。当时规定广大华行只能由周恩来单线领导,这些钱如何来往,都通过周恩来安排的同志,但都绝对保密、不能记账。
前一篇:余庆路190号别墅
后一篇:天潼路242弄联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