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路134—156弄爱棠新邨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爱棠新邨坐落于余庆路康平路附近,由于过去余庆路就叫爱棠路,新村因此而得名。爱棠新邨建于1940年,联排住宅与花园住宅里弄,现代风格。新村共有楼房24幢,其中5幢是花园住宅。弄堂至今依旧保存着当初的外观和格局。住宅单元类型丰富,机平瓦坡屋顶,水泥粉刷外墙,底层及窗间墙局部有红色面砖装饰。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余庆路134—156弄 | 余庆新邨 |
新式里弄 |
1937年 |
|
24幢 |
9226平方米 |

爱棠新邨环境优美,好多参天大树,气象不凡。从建筑格局上来看也比较大气。颇有现代气息的花园住宅。外观简洁,形体组织灵活,虽然是缓坡瓦屋面,但立面显得相当洗练。外墙面米色水泥砂浆粉刷拉毛,窗间墙、门框、顶层部分墙面由红色砖装饰,尤其是中部轻薄的出挑阳台板、轻巧的铁质栏杆以及醒目的转角窗,都是当
时现代派风格采用的典型手法。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晚年曾在13号居住,1946年7月25日在此病逝。陶行知(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陶行知积极抗日救国,是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主要须导人之一,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旧居是一幢有现代气息的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外形简洁大气,缓坡瓦屋面,外墙为米色水泥砂浆粉刷拉毛,门框、窗间墙及顶层部分墙面以红色砖装饰,中部出挑的阳台板、铁质栏杆及特色转角窗。楼前有宽敞的花园,环境幽静。现为民居。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
编号 |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XH-J-072-V |
爱棠新村 |
余庆路146弄13号 |


余庆路146弄11号,该建筑原为大中华造币厂副经理寓所,几经易主,现为深圳市政府驻沪办事处所有。
位于余庆新村(原爱棠新村),建于1940年。

抗战胜利后,任宗德夫妇(是重庆有影响的青年实业家)来上海发展,买下爱棠新村13号作办公处。这一带属于法租界,先前有人种植棠花,环境幽静、安全。这是一栋三层楼的连体花园别墅,朝南有宽敞的花园,底楼是会客厅、餐厅,二楼为大孚出版公司办公处等。大孚是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成立的第三线出版社,作为生活书店一旦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可以出来接替工作,继续与敌人进行文化斗争的一个据点。在重庆时,由陶行知邀集沙千里、翦伯赞、周竹安、任宗德、周宗琼等一起筹办,郭沫若也参与此事并说人民要大声疾呼,建议叫“大呼”出版社。但周竹安从隐蔽斗争的角度考虑,遂取了“大呼”的谐音改为“大孚”。成立时,由任宗德、周宗琼为出资人,陶行知任总编辑、沙千里任总经理。日常工作则由周竹安负责,王敏任编辑。




同年夏天,国共和谈破裂,内战爆发。国统区时局迅速恶化,陶行知被国民党特务列为黑名单第三名,生命受到威胁,他与任宗德商量后,来到爱棠新村13号暂住。在那关乎民族命运的紧急关头,白天他为民主运动奔走呼号,晚上为整理诗稿到深夜。7月25日晨,陶行知猛然觉得头痛欲裂,突患脑溢血昏厥倒地,任宗德发现后立即打电话给沈钧儒求救,沈又向周恩来报告。
前一篇:余庆路80号邵式军旧居
后一篇:余庆路190号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