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232号国富门公寓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富门公寓位于武康路湖南路的西北角,建于1936年,属现代派建筑。该公寓是为纪念一位曾在我国云南省的邮局里工作过,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战死在战场上的法国侨民国富门(Kauflman)命名的。鉴于他在战场上的事迹,法国租界当局还将淮海中路旁的一条幽静的小街也命名为国富门路,这就是在上海颇有名气的华亭路。

国富门公寓按其解放初期在武康路上的门牌号被称为“二三二公寓”。

2015年列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罗平建筑事务所1935年设计,建于1936年,建筑师拉比诺维奇(G. Rabinovich)设计,现代建筑风格公寓住宅,占地面积153.3平方米,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建筑为五层砖混结构,平面近似"L"形,顶端为构图中心,中间砌水泥方柱,转角为弧形。二层以上挑出阳台,设铸铁栏杆。两侧局部墙面凸出,突出竖向线条,平顶,素色水泥抹面外墙。

公寓建成之初,因地段适中、设计到位、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故很受欢迎。从入住的第一批住户来看,他们是S.Scher;Dr Reidar sundsbak;J.A. V omer亚洲出口公司经理;Mrs E.Just;V. M Kofman东方汽车公司销售部总监;w. Mulvaney颐中烟草公司印刷部主任。其中三位《字林报行名簿》上没有给出具体的职业身份,但一名有博士头衔、一名是女士。他们应该都是初到上海的西侨。现为民居。

国富门公寓所在地块是一个很不规则的梯形,这个不规则梯形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是一块南北走向略偏东的长方形地产,很规整,可以造花园住宅,只是在修筑福开森路时南面被斜着削去了一块。这还没完,后来修筑居尔典路时又被征地了,拦腰截断。于是就多出了这块边角料地块。一开始肯定没人想开发这块边角料,空置着到1934年前后,开发商觉得区位优势不错,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国富门公寓。

公寓楼占据着武康路湖南路口街角一隅,主立面朝向东北街心,两翼稍稍向后展开,形成沿街折角的三个立面,与对面的密丹公寓相互呼应。主立面三、四层有混凝土悬挑的阳台,因此住户无论在阳台还是在窗前都会获得良好的视野。横线条钢管栏杆的做法也体现了现代派的特征,楼层间饰以横向间隔排布的双线凹槽,并以此沟通三个立面,除此之外无多余装饰,大开扇钢门窗是建筑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特征,也与现代派理念合拍。东侧与北侧中部墙面逐层凸出,除可获得更多室内空间外,会使立面显得生动。

在考察室内设计时,看到了更多装饰艺术风格的图案。主入口门上镶嵌有熟铁线条勾勒的南太平洋天堂鸟造型,室内镶嵌花纹的明黄色水磨石地面和同色系墙面仍旧貌可辨。水磨石工艺同样被用于楼梯踏步,只是为了便于施工,木扶手的钢支撑杆均被植于楼梯的侧面,考虑可谓周全,直到今天楼道清洁工还会感念这种设计呢!



前一篇:武康路240号开普敦公寓
后一篇:武康路376号武康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