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国保--(3.古建筑)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图片旅游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篇目录:
****************************************
73 21. 大屯土司庄园
清至民国
贵州省毕节市
74 22. 白鹿书院
清
江西省九江市
75 23. 岳麓书院
清
湖南省长沙市
76 24. 西秦会馆
清
四川省自贡市
77 25. 聊城山陕会馆
清
山东省聊城市
78 26. 社旗山陕会馆
清
河南省社旗县
79 27. 胡庆余堂
清
浙江省杭州市
80 28. 太庙
明至清
北京市
81 29. 社稷坛
明至清
北京市
82 30. 京孔庙
元至清
北京市东城区
********************************************
21.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隅100公里的大屯乡。在黔西北茫茫乌蒙山腹地,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畔,崇山峻岭中座落着一处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唐风古韵、虎威逼人的古建筑群。庄园系规模宏大,是全国仅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该庄园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四周砖砌围墙,沿围墙设有6座土筑碉堡。整个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主体构筑,设回廊相互贯通。部分建筑是仿日本唐招堤寺所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今土司庄园古代建筑中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一1722年),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坐东向西,依山按中轴对称三路构筑布局,逐级升高,纵深递进,呈长方形。它依山势而建,面临缓坡低平的台地。庄园整体布局为中轴大体对称的大规模三路构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左路建筑有东花园、粮仓、绣楼等。东花园也称“亦园”,用于接待客人。园内有花圃客房等,其建筑十分精美。花圃错落有致,客房装修华丽,院坝青石铺就,院墙彩绘粉饰,古色古香,十分幽雅。中路建筑有大堂、二堂和正堂,各路堂宇之间均有石坝或内墙间隔。高大的砖筑院墙,墙檐下砌筑斗拱,显得古朴厚重。

犹可想见,当年的土司庄园守备森严,肃穆庄重。院内进深80余米,横宽60余米,整个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布局层层深进、重重冶高,气势宏伟壮观。其石作、木作以及家具雕刻的各类图纹具有鲜明的彝族文化艺术特征,是研究民族、民俗学的珍贵实物资料。传说当年参加修筑庄园的近300名工匠历时3年之久方才大功告成。解放后庄园先后为大屯乡政府、龙场中学等单位使用。

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大屯土司庄园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2.白鹿书院

南唐元四年(公元940年)朝延在此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后书院历经沦桑,屡兴屡废。至到南宋朱熹知南康军,方得以兴盛。白鹿洞书院,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区别于庙堂式的州、府、县学,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这正是它一千余年来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缘由。

白鹿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长庆间(公元821--943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台榭,植花木。
*************************************
23.岳麓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湖南大学堂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迁入岳麓书院,改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成立筹备机构,1924年,省议会决议正式筹组湖南大学。1926年2月1日,湖南工专、法专、商专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湖南大学,校名匾额悬于岳麓书院大门,并以岳麓书院校舍为第一院。1937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将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任命皮宗石为校长。下设文、法、理、工、商五个学院。其后,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迁校复校。49年后,办学规模扩大,中央政府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1950年8月毛主席应李达校长之请,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1953年院系调整,改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改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复名湖南大学。

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
24.西秦会馆
西秦会馆寺名武圣宫,主供关帝神位,亦称关帝庙,俗称陕西庙。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

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进行大规模培修与扩建,“较旧地址拓出十数丈,依山另辟一正殿”,“壮丽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建筑,平面组合,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墙及其它建筑组成有纵深、有层次、有京华的5个大小院落群体。
****************************************
25.聊城山陕会馆

聊城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山门,又称三门或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面阔7米,进深1.7米,高10米。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字体雄浑,气魄宏大。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聊城山陕会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社旗山陕会馆


1988年元月13日,社旗山陕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现保存完整,高墙大门,气象凝重;设计别具匠心,通体宛如鹤形,门楼像鹤首,长廊似鹤颈,大厅若鹤身,用材讲究,雕绘 精巧,典型古朴。并伴有小憩观赏之方亭、“美人靠”曲桥与喷泉等。胡庆余堂占地3000平方米,内藏文物160余件,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养生保健门诊、营业厅与药膳厅等五大部分组成。令游览者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又能观赏“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
*************************************
28.太庙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庙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三层(高3.46米)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殿内梁栋饰金,地设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桥为金丝楠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太庙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三层(高3.46米)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殿内梁栋饰金,地设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桥为金丝楠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
29.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
30.北京孔庙
*****************************************
前一篇:第三批国保--(2.古建筑)
后一篇:奉城万佛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