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379弄50号原江苏旅社旧址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江苏旅馆的门牌是福州路379弄50号,可是,走在福州路上,是断然看不见这幢房子的。从上海文化商厦旁边的弄堂进去,转两个弯,穿过一排老式居住区,才来到江苏旅馆的边门。乍一看,刷了绿漆的防盗铁门,与老式公房的大门也没什么区别;可青砖清水墙、门边繁复的西式石雕,却显出它年代的久远。
这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10平方米。因为体量太大,根本没法一眼看到这幢建筑的整体,怎么看都是局部。从外观上看,大门开在南面正中央,左右对称排开十几间房;东山墙有四五道边门,每道边门都对应着建筑内部的一条走廊;西山墙不开门,能看出建筑的多进格局;东西阳台贯穿二楼两侧,朝南的二楼,则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阳台。
编 号
|
原名称/原使用单位
|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 址
|
建造年代
|
4A033
|
江苏旅社
|
福州路379弄50号
|
福州路379弄50号
|
1911年前
|
福州路379弄50号,1911年前即建成完工,砖木结构,平面布局体现中国传统宅院特征,为多进旅馆格局。外部为青砖墙面,门窗、阳台有西式风格的细部装饰。天井周围立柱、栏杆、檐口等处有精美雕饰,房间多而小,多有配以彩色玻璃的小屋,是中国传统旅社西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建筑类型。
走进建筑内部,更像是走进了一处迷宫,每层五六十户人家,以5条走廊分开,穿行其中,常常忘了来时的路。
“别看这幢楼只有两层,房间编号就有161号,实际居住120多户人家,楼内有四处上下楼梯,6个进出通道,初来乍到的人,走进去都很难转出来。
”江苏旅馆所属的新建二村居委会副书记陈钢这样介绍江苏旅馆的格局。
“我们居委会有一份江苏旅馆的手绘平面图,我们有事要走进去,也会先看看这份地图。 ”
本来,江苏旅馆是想造六层的,但无奈建造过程中,老板没有钱了,只好造了两层楼。
“江苏旅馆以前的门很大的,是铁的拉门,两边有石头狮子的。进去是门房间,之后是一道玻璃门,下半段是木头,上半段镶彩色玻璃,做得很考究。本来,这里有一个大天井、一个中天井、四个小天井,每个天井四周也有这样一扇扇的玻璃门,木头门板上雕刻的都是一出出的戏文,可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
“本来江苏旅馆是没有后门的,那时候,南面是条大弄堂,后面是不通的,最后面是个老虎灶,还摆着个大浴缸。这幢房子里,东西向的走廊有五条,每条走廊的东面都有一扇太平门,有急事逃生用的,平常不开的,出入都走南面那一个大门。我小的时候,每条走廊上都摆着铜的救火龙头、皮带,万一出事可以用。不过现在这些都没有了,门也都改过了。
”
“这房子很漂亮的,阳台栏杆老早都是雕花的,1958年大炼钢铁都给拆了,现在这些圆圈圈的栏杆都是后来装的。本来,这房子的柱头、柱脚都有石雕的,现在都没有了。还有地面,本来都是五颜六色的花砖,后来挖防空洞都敲掉了,只剩下边边角角还能看出来。
”说到这里,老人满心叹息。
老板没有子嗣续弦没享几天福。
江苏旅馆的老板叫吴桂堂。不知道他建造江苏旅馆的时候,是否想过这幢房子会存世百年,至今还为百余户人家遮风避雨。
“老板瘦瘦高高,不大响的。大概是1947年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出头了。
”石兰英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年老板的太太病故了,老板从绍兴娶了个48岁的老大小姐,在大天井里摆堂会,戏唱了好几天。
“吴桂堂1953年不到就生肺病死了,其他几个老板那时候好像也都死了,工人发不出工资,就被中百公司接管了,后来就成了中百职工宿舍。
”“老板只有个侄子,已经过世了。后来嫁过来的老大小姐,没享几天福,1953年之后,给分到对面弄堂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里,帮人家洗衣服过活,现在也不在了。前面的太太有个弟弟,也不在了。老板的那些工人们,我十几岁的时候他们就四五十岁了,现在如果还在,应该要上百岁了。
”
石兰英老人说,她都不知道自己算是哪年生的,按身份证推算应该是1931年,但她已经实足84岁了。
“我们那时候,哪有现在的人聪明,还有出生证什么的,问哪年生的,爸爸妈妈记性好的兴许还能说准,记性不好的只能去问接生的了。
”
上年纪的老住户:刚住进来时房子很干净
“房间里面小,就睡觉用,平常我都喜欢坐在天井里,外面地方大,哪里都好用的。老人身旁的走廊里,摆着各式各样的柜子、灶台,人只能侧身而过。
”
人们对江苏旅馆的改造,首当其冲的是空间的扩张。一排十几间房子,本来有两处天井采光,可为了居住之用,有的天井改做了厨房,有的干脆封闭做了人家,于是,走廊深处,几乎是黑的。石兰英老人说的天井四周那些精美的玻璃门,在人们的实用性扩张中,也都拆了,不见了。现在,在已建了房的天井边上,一处柱脚,还依稀能看出门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