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天主堂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徐家汇天主堂,正式名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座西朝东,平面呈十字形,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高耸入云。

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建筑。堂侧新建大楼为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府。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后,曾遭罗马教廷下令解散的耶稣会已恢复,其会士重来江南,5年后在徐家汇建立会所,咸丰元年(1851年)建造教堂,为中国第一座西方建筑式样的教堂,为徐家汇旧天主堂,奉“圣依纳爵”为主保佑。

宣统二年新大堂建成后奉圣依纳爵为主保,称“圣依纳爵堂”,旧堂改奉“无原罪始胎圣母”为主保,称无原罪始胎堂。该堂教徒人数建堂时为100余人,光绪二十七年1700人,民国31年(1942年)7000人,1951年8400人,1998年10350人。

徐家汇天主教堂天主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上海天主教的文化出版、科学教育等事业在此创立和发展,徐家汇成为上海天主教中心。民国13年,中国天主教“第一次全国主教会议”曾在此举行。抗日战争初期,徐汇大堂、徐汇中学等办了难民所,收容难民数以万计。

1949年后,上海天主教界开展反帝爱国运动,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1960年4月,上海市天主教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张家树神父为上海教区正权主教,由皮漱石总主教主礼的祝圣主教仪式就在徐家汇天主堂举行,从此,该堂成为主教座堂,并改奉“圣母为天主之母”为主保,称天主之母堂。

徐家汇天主教堂改革开放以来,该堂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场所,每年均有世界各地天主教人士前来参与宗教活动或参观访问,其中有香港胡振中枢机主教、澳门高秉常主教、林家骏主教、菲律宾海梅·辛枢机主教等;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凯瑞博士,南非圣公会主教图图博士来沪访问期间,曾到该堂参观。

1982年8月,两座各重达13吨的十字铁塔架,重新安装到钟楼上。1985年1月,李思德、金鲁贤神父任上海教区助理主教的祝圣仪式在此举行。1988年2月,张家树主教去世后,其骨灰安置在该堂。

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内部的顶部回廊,通过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让至少三层楼高的大厅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中间的横廊的窗上有据说是修女自制的贴上去的窗花,很漂亮的颜色和图案,还代表着圣心和圣母心的故事。
前一篇:蒲西路166号气象博物馆
后一篇:凯旋北路1555弄院落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