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 台 楼 阁 轩 榭 廊 舫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诗句中的中国建筑,美的风情万种。古诗词常常出现的:“亭 台 楼 阁 轩 榭 廊 舫”
亭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亭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多建于路旁或水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在建筑形态上的特征是“有顶无墙”。在《园冶》中,亭“造式无定,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即是说,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
台
“台,观四方而高者。”

高而平的建筑叫台,一般筑成方形。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台上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没有建筑。

规模较大、较高者便叫坛。

武汉名胜古琴台,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地,又名俞伯牙台。据传是后人为纪念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所建。
楼
“楼,重屋也。”

《说文》中,楼的解释为:“重屋曰楼”。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有些楼因为足够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

《古诗十九首》中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可见,当时的“楼”和现在所指的“楼”相差无几。
阁
“楼阁楼阁”,阁与楼似乎总是连着出现。阁与楼近似,体量较小巧,可以看做架空小楼层。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晴川阁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

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桂林公园观音阁:池东叠石为山,山上建构杰阁,原供观音,称观音阁。
轩
“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轩的古意为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轩的形式类型也较多,形状各异,如同宽的廊,是一种点缀性的建筑。造园者在布局时要考虑到何处设轩,它既非主体,但又要有一定的视觉感染力,可以看作是“引景”之物。

拙政园中,化苏轼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的与谁同坐轩,其四面皆可观景,扇形的窗、扇形的轩,独特的设计使其别具趣味。
榭
“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建筑。”

中山陵流徽榭,初建时,陵园工程师顾文钰大胆地在卷棚式的白色亭顶上覆以乳白色的琉璃瓦,加上红色立柱,形成美不胜收的水中倒影。
廊
“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的有顶的过道。”

颐和园长廊
廊是连接两个建筑物之间的通道。上有顶棚,以柱支撑,用以遮阳、挡雨;也便于人们游走过程中观赏景物。
桂林公园长廊中间的腰亭为八角形,高10米左右,亭顶雕有四个龙头,称为“多角龙头亭”。亭四面开门,南北两门与长廊连接,东西两门通园内通道。
舫
“不系舟。”
古猗园

苏州拙政园内香洲石舫,建筑元素丰富,从船头至船尾,依次为台、亭、轩、楼、廊。可谓以石舫展示园林建筑形式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亭台楼阁、山水音乐、诗与画是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如今,人们把亭台都称亭,楼阁都称楼。轩是水边半封闭有窗的亭子,榭是在水边亭子,廊是墙边有遮雨的过道,舫是在水边特意做成船外观的亭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