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2015-09-09 15:24:29)
标签:

文化

历史

建筑

杂谈

图片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为了与租界相抗衡,连结闸北、南市等华界,制订了“大上海计划”,选址今五角场地区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黄浦江以西的土地约7000亩作为市中心区,规划设有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以及相应的交通设施,包括铁路、港口、道路等。当局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教,于1929年7月公布了《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之后,市政府还进一步提出了《黄浦江虬江码头计划》、《上海市分区计划》、《上海市道路计划》。并辟建虬江码头,实现了以五角场为新华界中心的近六十条放射干道网的建设。这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计划”,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大型的城市规划。区域内仍保存着旧上海市政府新厦、市博物馆、市体育场、市图书馆等一批历经百年沧桑风采依就的优秀历史建筑群。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综合性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1929~1933,全球遭遇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刚刚崛起的民族工业与国力遭到重创。战火就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大上海计划”的梦想在这个城市这一代人心中,从来不曾放弃。为了缓解经费紧张,1934年市政府发行了350万元的市政公债,让人感动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投入到了市中心公共设施的建设。其中市体育场100万元,市博物馆、图书馆60万元。1934年8月,由董大酉及其助理王华彬设计的市图书馆开始施工,12月1日举行奠基典礼,一年后,便竣工落成。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此时的国民,民族情绪高涨,设计师心中,也拥有让传统风格在建筑领域扬眉吐气的理想。1931年市政府制定的规定就有如下条款:建筑物须得具有相当规模,且外观为本国建筑式样。并且在市政管理中,尽可能排除一切与行政中心所展现的民族风格可能冲突的一切因素。市政府新屋、职工宿舍,包括国和路和虬江路桥等,大都采用了“民族固有形式”。即使是现代西式的建筑,比如外滩著名的中银大厦,博物院路的文会大厦,上海市立医院,都呈现了ART DECO装饰艺术的“民族版”chinese DECO。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上海市图书馆,采用的是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之混合式样。处于行政中心南北主轴线上位于府前右路与府南有路之间,座西向东,与博物馆相对。平面为“工”字型,前部两端横展向前突出,与午门相似。总面积3,470平方米,而且还为将来留有扩建余地,容量可增加一倍。图书馆中央正面设计了门楼,屋脊最高处约25米。一层中央为入口大厅,依次是报纸阅览室,书库,左翼为办公室,右翼为儿童图书室,演讲厅。二层为阅览室、借书室和目录室。左右翼为研究室和特别阅览室。二层中央前部上有夹层,为储藏室,由此可通过露天阶梯登门楼。图书馆在设计上防传统门楼,在平顶的两层建筑上,设置“中国固有形式”的重檐歇山门楼。左右对称,具有新古典主义纵横三段式构图的特征。室内采取红柱、彩画的传统风格。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旧上海市立图书馆是上海市第二批定为上海历史优秀建筑。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旧上海市立图书馆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拨款50万银元,委任王云五、王炳和、陆伯鸿、王兆鸿数人组建“上海特别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1931年,上海市教育局于南市文庙内创设上海市立图书馆,翌年建成开放,但地域狭小。1935年3月21日,上海市立图书馆董事会成立,蔡元培为董事长,王云五担任副董事长,吴铁城、马宗荣、潘公展、沈怡、俞鸿钧、蔡增基、董大酉、伍连德、丁福保、张元济、戴超、李公朴等人为董事。同年十月,新馆建成,次年9月开放。在蔡元培等人的筹集下,当时上海市图书馆拥有藏书50万册,其中珍本4000余册。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然而不到两年,淞沪会战爆发。这里又沦为战区,馆藏图书和馆舍遭到极大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上海市府接管工部局公众图书馆,并改称上海特别市市立图书馆。1945年9月,上海市教育局接收该馆,于福州路567号重建上海市立图书馆。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上海市人民图书馆。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49年上海解放后,同济中学迁至市图书馆。 
同济中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国人宝隆博士在他创办的同济医院里附设“上海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为“上海德文同济医学堂”,内设德文科和医学预科。而德文科即是发展为后来的同济大学附中的胚芽。1912年同济医学堂发展为同济医工学堂,德文科大为扩充,即成为大学附中之雏形。当时校政全由德人主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中德绝交。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1917年4月,同济遂由华人接受自办,暂借校舍于吴淞。1918年9月定校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德文科为附属中学。至此附中正式命名。至1922年吴淞宏伟的新校舍落成,并修“同济路”自火车站直达校门。1923年5月20日,奉教育部命改校名为:“国立同济医工大学”,中学部即为同济大学附属中学。1927年8月同济正式改为国立大学,附中也成为国立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向西南内地先后迁移达六次,至1940年10月始定居于四川南溪李庄。直至抗战胜利后,46年5月再南下回沪。原在沪创办的华德中学与附中合并。当时附中校舍在北四川路191号(现复兴中学后),1947年暑假迁至博物馆(现长海医院影像楼)。49年上海解放后,又迁至市图书馆。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旧上海市立图书馆和旧上海市立博物馆连同旧上海特别市政府,三建筑都由董大酉设计。在布局上,前两楼遥遥相对,而市府大楼则位于两建筑中轴线上的北面。它们是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设施的大上海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三栋建筑。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图书馆在设计上仿传统门楼.在平顶的两层建筑上.设置中国固有形式"的重檐歇山门楼,主楼高14米.共5层.每层可设置高2米左右的书架.图书馆左翼底层为办公用房为主.右翼设有儿童图书馆.善本书库.演讲厅等。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图书馆中央正面设计了门楼.屋脊最高处约25米.一层中央为入口大厅.依次是报纸阅览室.书库.左翼为办公室.右翼为儿童图书室.演讲厅.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底层中央为方形大厅.大厅之后设报刊阅览室.再后为藏书库.储量可达50余万册.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主楼底层通往二楼
图书馆二层最前端设计成夹层.可作为杂物储藏室.储藏室内有通道连接至左右翼楼顶.同时也可以到达顶部塔楼.塔楼周围平台可供来客眺望。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二楼大厅
二层为阅览室.借书室和目录室.左右翼为研究室和特别阅览室.二层中央前部上有夹层.为储藏室.由此可通过露天阶梯登门楼.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这样多立柱的大厅做教室太不适宜。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二楼内厅天窗
图书馆在设计上仿传统门楼.在平顶的两层建筑上。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二层中央前部上有夹层.为储藏室.由此可通过露天阶梯登门楼.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副楼小会场主席台

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民国时期上海市图书馆立体图。实际没按图完成。

新图书馆将完全照旧图纸改建
       根据目前杨浦区文化局对外公布的《同济中学图书馆暨杨浦区图书馆(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扩建一期工程第三稿设计方案说明》,未来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将完成当年董大猷图纸上没有实现的那部分,也就是在原先建筑基础上做部分扩建,以手稿为依据在修缮的同时完成手稿中没能落地的另一半建筑,还原后端的“两翼”。
       在新建建筑之外,对老建筑的修缮是最困难的地方。民国上海市图书馆闲置的时间太长,导致很多材料损坏的很严重。杨浦区图书馆副馆长李平之前表示,他们将对老建筑进行三方面的加固,分别是开挖基坑建车库时的保护性加固,建筑改动过的部分的加固,还有对局部一些年久失修、分化得厉害的地方进行加固。 “整旧如旧的工程浩大,我们邀请市文管委、市规土局等相关部门相关专家,对它开展专业评审,在用材上将非常讲究,都要经过专家认证。”
       杨浦区图书馆馆长潘立敏之前公布的信息,按照目前的修缮和改建方案,新馆规划用地面积为15170平方米,规划地上建筑面积控制在9730平方米,比现在的杨浦区图书馆的5000平米增加了许多,预计2016年完工,最快2017年对外开放。“新馆内将增设很多特色的功能,市民可进行新技术体验,参与创意创造设计。” 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局部三层,预计建成后总藏书量65万册、数字资源100TB、报刊杂志1200种,供读者阅览的座位有650个,其他供读者学习、休闲座位共计1600余座。
改建方案已通过论证
       对于目前民国上海市图书馆改建方案,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李孔三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由于民国上海市图书馆一直是杨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14年4月4日才升级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之前的项目论证一直由杨浦区相关部门在做,上海市文物局也参加了论证会。据李孔三,该改建方案最后通过了杨浦区文化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的论证,李孔三对早报记者说,“这一改建项目已经论证了很多年,很多专家都参加了这一项目论证,目前按照1930年代图纸进行改建,把图纸上没有实现的建筑恢复,我认为没有问题。”
       在李孔三看来,目前的改建方案将原来老建筑改建成杨浦区图书馆,是恢复了老建筑的使用功能,对建筑的保护是有利的。“但我们希望新建的部分和老建筑要有些区别,毕竟那是现代人的恢复,不要把新旧混在一起。”李孔三说。
       长期做“大上海计划”研究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表示,“从现在媒体公布的信息看,我不太同意在原先建筑上增加新的建筑。我比较倾向于,只在原先建筑上做修缮保护,然后再使用。”
       在郑祖安看来,原民国上海市图书馆至今已经有近80年历史,民国上海市图书馆,民国上海市博物馆和民国上海市政府,在那片区域形成三足鼎立的形态,在体量上相互之间具有对称性,并形成稳定的区域历史风貌。“恢复图纸上建筑之后,可能会破坏这种历史面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