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此时的国民,民族情绪高涨,设计师心中,也拥有让传统风格在建筑领域扬眉吐气的理想。1931年市政府制定的规定就有如下条款:建筑物须得具有相当规模,且外观为本国建筑式样。并且在市政管理中,尽可能排除一切与行政中心所展现的民族风格可能冲突的一切因素。市政府新屋、职工宿舍,包括国和路和虬江路桥等,大都采用了“民族固有形式”。即使是现代西式的建筑,比如外滩著名的中银大厦,博物院路的文会大厦,上海市立医院,都呈现了ART DECO装饰艺术的“民族版”chinese DECO。

上海市图书馆,采用的是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之混合式样。处于行政中心南北主轴线上位于府前右路与府南有路之间,座西向东,与博物馆相对。平面为“工”字型,前部两端横展向前突出,与午门相似。总面积3,470平方米,而且还为将来留有扩建余地,容量可增加一倍。图书馆中央正面设计了门楼,屋脊最高处约25米。一层中央为入口大厅,依次是报纸阅览室,书库,左翼为办公室,右翼为儿童图书室,演讲厅。二层为阅览室、借书室和目录室。左右翼为研究室和特别阅览室。二层中央前部上有夹层,为储藏室,由此可通过露天阶梯登门楼。图书馆在设计上防传统门楼,在平顶的两层建筑上,设置“中国固有形式”的重檐歇山门楼。左右对称,具有新古典主义纵横三段式构图的特征。室内采取红柱、彩画的传统风格。

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拨款50万银元,委任王云五、王炳和、陆伯鸿、王兆鸿数人组建“上海特别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1931年,上海市教育局于南市文庙内创设上海市立图书馆,翌年建成开放,但地域狭小。1935年3月21日,上海市立图书馆董事会成立,蔡元培为董事长,王云五担任副董事长,吴铁城、马宗荣、潘公展、沈怡、俞鸿钧、蔡增基、董大酉、伍连德、丁福保、张元济、戴超、李公朴等人为董事。同年十月,新馆建成,次年9月开放。在蔡元培等人的筹集下,当时上海市图书馆拥有藏书50万册,其中珍本4000余册。

然而不到两年,淞沪会战爆发。这里又沦为战区,馆藏图书和馆舍遭到极大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上海市府接管工部局公众图书馆,并改称上海特别市市立图书馆。1945年9月,上海市教育局接收该馆,于福州路567号重建上海市立图书馆。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上海市人民图书馆。
同济中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国人宝隆博士在他创办的同济医院里附设“上海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为“上海德文同济医学堂”,内设德文科和医学预科。而德文科即是发展为后来的同济大学附中的胚芽。1912年同济医学堂发展为同济医工学堂,德文科大为扩充,即成为大学附中之雏形。当时校政全由德人主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中德绝交。

1917年4月,同济遂由华人接受自办,暂借校舍于吴淞。1918年9月定校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德文科为附属中学。至此附中正式命名。至1922年吴淞宏伟的新校舍落成,并修“同济路”自火车站直达校门。1923年5月20日,奉教育部命改校名为:“国立同济医工大学”,中学部即为同济大学附属中学。1927年8月同济正式改为国立大学,附中也成为国立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向西南内地先后迁移达六次,至1940年10月始定居于四川南溪李庄。直至抗战胜利后,46年5月再南下回沪。原在沪创办的华德中学与附中合并。当时附中校舍在北四川路191号(现复兴中学后),1947年暑假迁至博物馆(现长海医院影像楼)。49年上海解放后,又迁至市图书馆。

旧上海市立图书馆和旧上海市立博物馆连同旧上海特别市政府,三建筑都由董大酉设计。在布局上,前两楼遥遥相对,而市府大楼则位于两建筑中轴线上的北面。它们是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设施的大上海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三栋建筑。

图书馆在设计上仿传统门楼.在平顶的两层建筑上.设置中国固有形式"的重檐歇山门楼,主楼高14米.共5层.每层可设置高2米左右的书架.图书馆左翼底层为办公用房为主.右翼设有儿童图书馆.善本书库.演讲厅等。
图书馆中央正面设计了门楼.屋脊最高处约25米.一层中央为入口大厅.依次是报纸阅览室.书库.左翼为办公室.右翼为儿童图书室.演讲厅.
图书馆二层最前端设计成夹层.可作为杂物储藏室.储藏室内有通道连接至左右翼楼顶.同时也可以到达顶部塔楼.塔楼周围平台可供来客眺望。
二层为阅览室.借书室和目录室.左右翼为研究室和特别阅览室.二层中央前部上有夹层.为储藏室.由此可通过露天阶梯登门楼.
新图书馆将完全照旧图纸改建
改建方案已通过论证
前一篇:长海路174号上海市博物馆旧址
后一篇:“大上海计划”实施建筑之一飞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