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路174号上海市博物馆旧址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外形似北京城鼓楼,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四周有仿石望柱围栏,外立面由人造石块砌筑。高24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历时两年完工。博物馆1936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首展“中国建筑展览会",参观人数逾四万,盛况空前。
原上海市博物馆大楼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2014年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海市博物馆成立以前,上海共有公共文物博览机构两家,即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和天主教背景的震旦博物院。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召开第123次市府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其中将上海市博物馆列入计划。(旧上海市立博物馆奠基纪念)碑文



2014年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海市博物馆成立以前,上海共有公共文物博览机构两家,即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和天主教背景的震旦博物院。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召开第123次市府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其中将上海市博物馆列入计划。(旧上海市立博物馆奠基纪念)碑文

旧上海市立图书馆和博物馆是“拿西方格式做屋体,拿中国格式做屋顶”的娣妹楼。两馆分立东西两翼,各相去1工里左右。与市府大楼一起构成了气势雄伟的主题建筑群。(旧上海市立博物馆)碑文

该楼现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影像楼,原延伸的单层现被改建为双层,同时原二层也增辟窗户增加采光.

从用于施行大上海计划而发行的市政公债中拨出法币30万元作为博物馆筹办经费。1935年3月,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成立,叶恭绰担任董事长,程演生出任副董事长。(仿北京鼓楼建筑)住院部大楼内拍摄
淞沪会战战开始后,上海市博物馆因为地处战区,遭到炮火损坏严重不得不被迫闭馆,馆藏文物迅速被转移到租界内,后转存震旦大学学图书馆。

外墙用大石块砌筑,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是歇山二重檐。由于功能上的需要,仅底层开窗,两翼为平房,门厅及陈列厅内有朱红色柱子和传统的彩画、梁枋及藻井。

外墙用大石块砌筑,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是歇山二重檐。由于功能上的需要,仅底层开窗,两翼为平房,门厅及陈列厅内有朱红色柱子和传统的彩画、梁枋及藻井。


蔡用之塑像
蔡用之,1942年毕业于安顺军医学校。曾任国防医学院副教官。建国后,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外科主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主持研制成功人造球型心脏膜,施行二尖瓣置换术获得成功,立一等功。1974后主持研制侧倾蝶型瓣膜,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其中择期二尖瓣置换术连续一百二十四例,无早期死亡。同时创制的生物瓣弹性架,延长了生物瓣的使用寿命。合编有《心脏外科学》、《胸心外科学》等。
后一篇:黑山路181号旧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