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泾路10、29号原工部局宰牲场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沙泾路10、29号原工部局宰牲场(宰牛场)。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依据功能要求设计,流线复杂。外方内圆,东、南、西、北4幢建筑围成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近似圆柱体的主楼(人称24角楼,在全国独一无二)通过通道相连,整个建筑物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若曲折迷宫,却又秩序分明。室内主空间采用无梁楼版结构,空间开敞。外观形体简洁,立面装饰几何化,强调虚实对比。具有古罗马帝国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


整座建筑占地约1.5万平方米,全部按照英国的宰牲场设计建造。建筑内部分为宰牲场、废肉抛弃所、鲜肉市场和冷藏室四个部分,设有30座廊桥连接建筑的各个部分。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宽度不同,不同体量的牲畜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便分捡大小。
“牛道”的是故意处理成粗糙表面的宽大坡道,动物行走在上面不会打滑,专门的通道还实现了人畜分离,再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这样的处理是当时国际先进的生产流程。

建筑对面的沙泾路29号原为熬油车间。





【花格窗】镂空水泥花格窗在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立面的西端。考虑宰牲气味浓重,窗户全部镂空设计,便于空气流通。正面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乐世界,方便被宰动物轮回和超度。

【旋梯】中心园中二、三层间的旋梯一人宽,弧形旋转急促。中心园为屠宰车间,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为避免受惊动物伤人而设置工人逃生旋梯。

建筑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无梁楼盖”、“伞形柱”、旋转坡道等技术,并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卫生、用水等问题。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仔细观察,能从它似乎不经意中,感觉到当初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廊桥”“旋梯”“牛道”等流畅的生产工艺,精密的房屋结构,卓越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开一先河。


【中心圆】中心园1-3层是屠宰车间。三层之间靠X形的物流楼梯和旋转弧度很大的旋梯相通。

【牛道】当时宰牲流程实行人畜分离。动物行走的牛道地面粗糙不平,为防滑处理。

【伞形柱】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粗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共同支撑起巨大的建筑。八边形和四边形的伞形柱貌是本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