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2015-01-11 16:58:39)
标签:

文化

历史

建筑

杂谈

图片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山东中路位于黄浦区中部。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南京东路。长693米,19世纪50年代末筑,名庙街,中段俗称麦家圈,北段称望平街。清末民初因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等十余家报馆设此,俗称报馆街。清同治四年(1865年)以山东省名改名山东路。民国35年(1946年)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报社、医院、体育馆等。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仁济医院,位于山东中路145号,建于1932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代式建筑。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在此开设墨海书馆,并建造家属住宅。人们把这里称为麦家圈。这里除墨海书馆外,还有仁济医院和基督教天安堂。1890年,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为纪念麦都思,在麦家圈设立了麦伦书院,该书院1904年迁出麦家圈。基督教天安堂1923年经过重建,并在堂内设立峻德小学。1984年天安堂拆除,原址成为今仁济医院扩建部分。由于墨海书馆的创设,西方科技书籍的印行,导致新法印刷仁济医院技术的应用和先进印刷机的输入,促使上海印刷业、书籍出版业的发展。麦家圈(今福州路、山东中路)一带,后来逐渐形成书店、文具店、报馆聚集之地。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作为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国内铁轨已长达2235英里,英国基督教会伦敦总部同时将“传医布道”的铁轨铺到了古老的中国,铺到了开埠仅3个月的上海。一位“身材魁梧、鼻梁高挺”的英国医师兼传教士洛克哈脱(William Lockhart,亦译作雒魏林,1811~1896),在上海创建了第一家西式医院“雒氏诊所”(仁济医院的前身),他因此成为“仁济之父”。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当年2月初,“雒氏诊所”在上海城内大东门一所租借的民宅里悄然开张。虽然诊所很小,只能充当门诊使用,但因其平民化与免费医疗而吸引了当时众多中国居民,成群的患者每日来到医院求诊。据洛克哈脱的《在华行医20年》记载:“医院一设立,建院宗旨就广为人知,每日都有大批人群向医院涌来,人们喧闹着,急切地要求就诊。病人不仅有上海人,还有许多来自苏州、松江和周边其他地区,远至崇明岛。这些人们所表现的信任,即使在我们交流的早期,也显得鼓舞人心。”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面对众多病患者,这几间平房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年10月,洛克哈脱将诊所搬迁至小南门外新租的四合院平房建筑内,设20个床位。房屋中间有一天井,周围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房间,以有助于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夏天时,天井上搭起的凉棚可以让成群的病人坐在天井内候诊。因专为中国居民治病,“雒氏诊所”改为“中国医院”,又称“华人医院”。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随着病患者剧增,1845年12月31日,洛克哈脱又以每亩40两银元的价格,租得了今福建路至山东路之间一块5.5亩的土地。这一地块在开埠前是荒地,由于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在此建屋居住并传教,上海人习惯称其为“麦家圈”,医院院址就在“麦家圈”内。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1846年7月,一所中式平房新医院正式落成,定名为“仁济医馆”,取仁术济世之意,亦称“山东路医院”。据上海《申报》当年报道,仁济医馆开头两年接诊病人的数量高达1.9万人次,1844年至1856年的13年间,共诊治涉及内科、外科、眼科、妇科、骨科、烧伤科等各种中国病患达15万人次。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作为晚清年代的一家教会医院,仁济的社会责任已不是简单的行医治病、传道授教,同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救济与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史料统计,从1844年建院至1904年的60年间,仁济未曾收取任何医疗费用,所有来院的病患者均能得到免费诊治。遇上自然灾害,为缓解饥荒,医院还多次开设粥房施舍灾民。仅1852年饥荒发生后的10周内,仁济共施送米饭在34392碗以上。这些医疗和赈济费用,主要由伦敦布道会、中华医药传道会、外国行商等捐款,也有来自社会的资助。仁济医院设于此,它是道光二十四年由传教士麦都思等人在东门创办后,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迁至山东路,人称麦家圈医院,也称仁济医馆,后又称山东路医院,初有病床60张。

  1864年,大清朝廷向“仁济之父”洛克哈脱赐送“西来和缓”楠木匾一块。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1927年8月12日,仁济医院分别收到100万两和6万多两白银的两张支票,这是一位叫雷士德的地产商临终前的捐赠。雷士德是洛克哈脱的英国老乡,是上海开埠之初少数几个有资质的专业建筑师之一。他平素生活简朴,终生未娶妻,常穿朋友用过的旧衣物、领带;不备私人汽车,外出大多乘电车。他在临终遗嘱上明确,将名下的全部产业“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雷士德留下的遗产为1434万两白银,其中大多为房地产,仅土地就有600多亩。到了第二年重新估价时,总值已达2000万两,相当于当时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的注册总资本。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1927年,仁济开始建造新楼。最初设计时,这只是一幢五层的建筑。在准备动工时,医院董事会临时决定再加盖一层,将之前计划五层扩展到六层,新增楼层用作医院永久性的临床科研部门,这也显示出当年仁济管理层对临床科研的重视和成为临床科研领跑者的决心。1932年,建成6层医院大楼,病床增至250张。正式命名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1952年,由上海第二医学院接办,改为其附属仁济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病床增至426张。“文革”期间,先后改名“工农兵医院”、“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1984年12月,恢复原名仁济医院。1990年新建综合病房大楼,扩大门诊部。1992年附有上海市激光医学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一座医疗条件和教研设施较为完善的市级医院之一。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从2011年8月起,仁济西院老洋楼开始为期两年的“升级换代”:通过“修旧如旧”,在内部功能与设施上确保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需求。加固改建显得小心谨慎,因为这是上海开埠后的第一家西医医院,至今已有167年历史。多少蜚声海内外的医学家在此汇聚,多少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在此诞生。这里每一幢英式建筑风格的大楼里,都珍藏着一个个“仁术济世”的传奇故事。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山东中路过福州路,抬头望这楼,想起1976年小阿哥进仁济工作,就是顶楼的制剂室,我农场回来休假午饭一个人在家懒得做饭,就到小阿哥这里蹭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