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路原工部局大厦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休闲旅游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工部局大楼坐落于黄浦区汉口路193号。工部局大楼为当时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的办公大楼。
随着公共租界的扩大,工部局机构逐渐增加,原先的办公用房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公共租界董事会希望斥资修建一幢新的办公大楼来一次性解决问题。1913年,工部局工务处的工程师特纳(T. C. Turner)完成了大楼的设计方案,样式为欧洲新古典派与巴洛克式的混合,原定大楼基本为三层,局部地方为四层,不过在后来正式建造中普遍都加盖为四层。为了更加完善建筑的设计,特纳工程师特地前往英国与一些同行交流看法,同时与工部局驻伦敦办事处联络,开始为大楼的修建订购材料。
(汉口路193号旧市府大门)
在1913年的工部局纳税人会议上,特纳的设计方案获得批准。1914年年底,工部局大楼开始动工兴建。开工后不久,由于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些原定的进口材料无法抵沪,使得工程进展缓慢,趋于停滞的状态。1918年,欧洲战事基本结束,工程重新进入正常的施工轨道。1922年11月,大楼基本建成。据载:“11月间正式开放行政大楼。那时董事会将于每天下午4时至6时在‘工部局办公室’及各‘委员会办公室’接待来访者。具体事宜将有总办安排,到时还将在工部局公报和报界印发对纳税人的邀请,还要特别邀请领事团,法租界当局以及中国官员。还要准备有关大楼的历史及耗资等方面的资料,因为到时总董在‘接待时间’内的演说里将会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同年11月16日下午,工部局正式宣布启用汉口路新大厦。
(汉口路193-201号外滩艺术馆)
自大楼建成以后,到1943年一直都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使用。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进驻租界,工部局总董改由日本人担任。而实际的管理权也由日军负责。1943年7月30日,工部局董事会“最后一次会议于5时15分结束”,工部局宣告解散。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由枫林桥搬迁至该楼办公。同时大楼也成为上海市卫生局、工务局、财政局、中国航空建设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消防处等单位使用。1949年5月25日,上海市区苏州河以南部分的防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时任上海市长赵祖康,命令上海市警察局停止抵抗,务必维持社会秩序与治安。5月26日上午,赵祖康在市府大厦召开最后一次局、处负责人会议,商讨向解放军移交上海全市行政、防务问题。5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于该大楼宣告成立。1955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移驻外滩汇丰银行大楼,工部局大厦成为上海市民政局、规划局、园林局、卫生局、环保局等机关办公处,并称为“老市府大楼”。
(最初提交的设计图纸上,江西路、汉口路的主入口.)
在最初提交的设计图纸上,江西路、汉口路的主入口部分上面有一座高约50米的塔楼,据当时资料记载:”古柏和梅里门先生提到分发给纳税人会议的图纸上呈现的塔楼,公众普遍有些评论。董事会回忆董事们初次审查图纸时,曾认为塔楼是不必要的,但经过深思熟虑,却对其越益欣赏。爱士拉先生提到了董事会6月5日所发表的会议记录,是否声称纳税人可以在年会上讨论此项建筑的设计。董事会指示,对塔楼顶端的修改设计图纸应尽快呈报,以便对此问题作进一步考虑.
上海租界的火政处和中央救火会设在河南路,就是今天消防局所在的位置上,救火第一要紧的是报警,约1880年,火政处在中央救火会建了一个木结构的瞭望台,站在台上基本上可以看清租界范围内的任何一处火情;他们又从美国购进了一只重达6000余磅的大铜钟,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敲响报警钟,附近的教堂及泊在黄浦江上的商船、兵舰,听到报警钟声后也必须立即敲钟。
老救火站大楼被拆除后,在原址上新建新大楼,但在新大楼背后有一老建筑,还是当年中央救火站大楼河南路280号门牌,后大楼疑是火政处工作人员住房或办公用房。
(福州路210号原市府礼堂旧址)
2003年3月7日清晨5点多,一场大火,市府礼堂毁于一旦,现作停车场,远处红墙洋房是当年火政处工作人员住房或办公用房。
河南路280号原民国工部局中央救火会大楼
楼内有中央广场,占地约为三亩半,除了停放工部局职员的私人汽车以外,还同时为万国商团总部,经常停放六辆装甲车,并附设一个面积为1700平米的风雨操场和小型靶场。同时设有万国商团俱乐部,拥有图书室、阅览室、大演讲厅,军官、军士休息室和健身房等。总巡捕房于1935年拆除后,改建为停车场。大楼内部亦耗资不菲,走廊过道和墙壁都采用大理石或者彩色釉面瓷砖。主要入口和通往董事会会议室的楼梯则采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办公室一般铺设杨松、柳桉木地板。大楼的低压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聘请了当时为伦敦市政厅设计供热系统的英国设计师诺布斯(W. W. Nobbs)设计,楼内还配备当时最先进的自动电话交换机。内部所使用的卫生设备、电梯、热水汀都为进口名牌,价值不菲。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设施之先进,在当时为远东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