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路134、148弄瑞芝邨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瑞芝邨位于胶州路南首的134、148弄二条住宅,瑞芝村是著名的西班牙建筑风格的里弄花园住宅。门前筑有低矮围墙,从小铁门进入,有一个不大的庭院,从建筑风格来看,这种房屋特别注意把精巧纤细的装饰,表现在门窗周围,门窗的局部以及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呈多种几何图案,起到独特的装饰效果。屋顶采用四坡顶平缓的筒瓦顶,南面设敞廊或阳台、适合上海的气候条件。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胶州路134、148弄 |
瑞芝村 |
新式里弄 | 1912年 |
砖木二层 |
24幢 | 3586平方米 |

瑞芝邨新式里弄,砖木二层,打蜡地板、钢窗、带有煤气、抽水马桶、浴缸,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相当于现今的“连体别墅”。

中国无声片时期红极一时的明星宣景琳,1965年从南阳路铜仁路口的联华公寓迁居胶州路148弄(瑞芝村)3号寓所。

宣景琳早期的几部影片如《上海一妇人》、《盲孤女》、《姐妹花》、《女儿经》都是由郑正秋编剧的。郑正秋还有一段给宣景琳改名的故事:宣景琳从影前,叫田金琳,明星公司嫌这名字太土气,劝她改名。她想到原来有个姓宣的女朋友,此时已远嫁法国,就要求改姓宣。编导郑正秋用了“金琳”的谐音,改名为“景琳”。宣景琳的名字从此随郑正秋编剧的影片,传遍了上海滩。


就在小金玲无忧无虑地享受着戏剧带给她的喜怒哀乐时,命运之神毫不留情地将她打入深渊。最爱她的母亲急病骤死,家里无钱安葬。为了让母亲入土为安,年仅15岁的小金玲不得不仿效戏剧中的“卖身葬父”,一纸100大洋的卖身契瞬间将一位天真无邪的豆蔻少女变成逢场作戏的青楼女子。欢场卖笑、虚情假意的腐蚀生活并没有泯灭小金玲追求幸福的希望和天性。白天一有空,她不是去舅舅的“票房”里学唱京戏,就是去新世界游乐场玩耍,有人把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小金玲骑骡的照片刊登在杂志上,引来众多目光,其中就有出生名家之后的王姓公子。一个是娇艳欲滴的美少女,一个是风度翩翩的世家子,一见钟情的他们很快坠入爱河,无法自拔。但是,上海滩最红妓院之一“会乐里”的出身,始终是横亘在两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门槛。为了尽快嫁得如意郎君,小金玲卖力接客,只待早日跳出火坑,与王公子双宿双栖。

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1925年,上海滩最大的影片公司之一——明星影片公司正在为新戏《最后之良心》苦觅女配角。老板张石川有次在理发店无意中看到小金玲在风月杂志上的照片,感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派人到处打听小金玲的下落;导演郑正秋又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小金玲取艺名宣景琳。从此,上海滩少了一个沉沦风花雪月的失足女子,多了一个徜徉的影坛新星。

也许宣景琳做梦都没想到,一张艺术照、两双慧眼带她走入了很多同龄女孩子梦想的电影圈。而幸运的她参演的第一部戏就是郑正秋和张石川联手执导的《最后之良心》。尽管从未接受过正规演技训练,但自小热爱戏剧又在妓院过了多年察言观色生活的宣景琳很快就融入到角色塑造中。郑正秋跟她讲剧情,张石川教她表演,天资聪颖的她很快就把剧中骄横泼辣的女儿角色演得惟妙惟肖,被当时的影评夸她“恰合‘尖嘴姑娘’的身分”。当她捧着明星公司支付的三十元报酬时,年轻单纯的她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决定继续白天跟着郑正秋拍戏,晚上回到会乐里赚皮肉钱,满怀希冀地憧憬着和王公子的美好明天。之后,宣景琳又接拍了《小朋友》《早生贵子》等影片,她的演技也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然而,就在她将好消息告诉王公子时,妓院老鸨不知从何处得知真相,不但没收了她的全部积蓄,还将她禁足房间,不许外出。好不容易看到曙光的宣景琳如何甘心希望就此破灭呢?趁着看守人不注意,她逃了出来,直奔明星公司,悉数告知自己的遭遇。三巨头之一的周剑云当场拍板,以2000元大洋为宣景琳赎身;郑正秋也邀请她出任《上海一妇人》的女主角。

胶州路170弄12号,书法名家潘伯鹰旧居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6945190000168 潘伯鹰旧居 民国 静安寺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