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路上历史建筑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常德路位于市区中部,跨静安、普陀两区。南起延安中路,北至苏州河南岸,全长2811米。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筑,以上海海关税务司英人名命名赫德路(Hart Road)。民国32年(1943年)以湖南常德改今名。沿路历史建筑已不见多了;张爱玲曾于1942~1947年居住在常德公寓而闻名为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常德路418号上海佛教居士林原南国大佛寺为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南京西路1550号程氏父子旧居位于常德路南京西路

常德路的195号常德公寓旧时叫“爱林登公寓”。常德公寓是根据地形设计的,层髙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663平方米,装饰艺术派风格,由赉安洋行设计。
整个建筑平面呈凹形,两翼后收。东立面两侧长条形挑阳台,中部竖线条形成横竖对比。顶部2层退台收进。局部装饰得非常细腻。公寓原来是意大利人的房产,居住者旧时多是社会中上层人士。公寓今位于南京西路与愚园路之间,距南京西路和愚园路均不到10米。“常德公寓”4个黄铜字还立在常德公寓的门头上,一看就知是有年头的。

1994年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两边对称伸展出来的阳台仍然排列出一种平和的节奏感,楼前一排梧桐又长出了鲜嫩的绿叶,生机勃勃地在春风中摇曳。
这幢七层的西式公寓大楼坐东朝西,当时称为爱丁堡公寓(Edingburgh House)。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曾经在51室住过,1942年从香港回上海后,她与姑姑一起搬进了65室(现在为60室),直至1948年。张爱玲非常喜欢这里的居住环境,她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这幢大楼如今也成了读者景仰、文人垂注的处所,大门边最近还挂上了一块大理石牌子,上面写着“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几个字。

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有一篇对张爱玲所住的常德公寓的描述?押“张爱玲的家,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那栋老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从浴室到了张爱玲从前住过的客厅,当年胡兰成到这间客厅里来的时候,曾被它的一种华丽而不羁的气概而慑住,被他称为一种兵气。”“从前,张爱玲是在这里爱上了胡兰成。”“外面就是他们的恋爱和结婚以后总盘桓的大阳台”,“那时候,是日本人在上海的时候,胡兰成为日本人做事”。

旧时常德公寓的内部,每层3户,户型有2室户和3室户。每户客厅较大,安装壁炉。卧室里都有小储藏室和卫生间,厨房沿西外廊布置,双阳台连通客厅和卧室。西面有长挑长廊,既作为安全通道,又兼作阳台。底层和夹层布置4套跃居住宅,每套住宅上下有小楼梯连通。第八层是电梯机房和水箱等用房。
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1920~1995年)曾于1942~1947年居住在这座公寓的65室。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1921年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20世纪50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洛杉矶。

常德路225号康贻公寓建于1942年,建筑面积3031平方米.
民国31年,中国盲民福利协会以美国盖氏捐款创办盖氏沙眼防治所于福州路677号,设置简陋,仅有兼职医师一人。民国35年盖氏返美,该所由市卫生局接办,改为中国盲民福利协会与市卫生局合办的上海市沙眼防治所(简称沙防所),侯学敏兼任所长。1951年初更名为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迁往常德路225号.

崇德路310号近北京西路

常德路310号西式小楼,三层四层柔和一起,清水砖拱形窗户,红瓦坡顶,老虎窗。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
编号 |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层数 |
|
JA-J-021-V |
住宅 |
常德路310号 |
4层 |


常德路310号

常德路北京西路1510号纪氏花园
房屋主人是原江南公司老板陈咏仁。该宅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建安公司设计,建筑系朝南向,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门前庭院虽小,却是独立式建筑精良的四层花园住宅,属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正面前底楼中央为主人口,内嵌式门廊,并有石阶。在建筑的左侧部分(一至四层)外凸,右侧皇弧形连接在右大山墙外伸部分,三楼是阳台。建筑的东、北角处有次人口,并有外伸门廊,是一幢简化的西方传统建筑。大窗的做法有现代建筑特征,最大特点是后面升起的山墙,形式多见于里弄住宅,故又属中西合壁的风格。
中国传统庙宇建筑,红色木门窗,雕饰精美,楼下为佛堂,楼上为讲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6935190000228 上海佛教居士林 民国 江宁街道
常德路418号南厢房赵朴初旧居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6935190000312赵朴初旧居民国江宁街道

上海佛教居士林,宗教建筑。1920年,民族资本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投资兴建觉园。1926年,居士简玉阶将觉园的部分舍出,作为佛教居士林社址。建筑3栋,分别为香光堂、金刚道场和厢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109平方米。香光堂和金刚道场俱为中式传统庙宇风格建筑。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
4B008
|
南国大佛寺(觉园)
|
居士林
|
常德路418号
|
1924年,(一说1919年)
|

新闸路1607号培明女中旧址
培明女中,1925年由许君衡女士创办于麦根路(今南苏州河路),几经搬迁,于1936年迁至新闸路今址。同年8月,胡乔木、罗叔章同志先后来到培明女中,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师生中进行抗日救国和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立了培明女中中共地下党支部。从此,培明女中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在鲁迅先生的逝世追悼大会与西安事变的大讨论中,均有培明师生的身影。林杰同学更是在抗日救亡斗争中为国捐躯。
常德路466号培明中学边门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
编号 |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层数 |
|
JA-J-040-V |
培明中学 |
新闸路1607-1609号 |
2层 |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310106945190000008 培明女中旧址民国 江宁街道

培明女中旧址校舍为两栋砖混结构的二层西式教学楼,呈东西方位交错分布于校园内,即今天校园内的1号楼与2号楼。两栋建筑的外形风格类似,为砖混结构二层,局部三层。木质门窗,上部红瓦四坡屋顶。外墙面有很深的横向砌缝,并有壁柱作为装饰。南侧主入口有门廊,上为小阳台,白色窗套。内部布局基本对称,木制装饰为主。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校舍为日军所占,学校迁至南洋路(今南阳路)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新闸路原址继续办学。1956年学校由私立改为公办,1969年改名“培明中学”。

常德路609-631号

| 地址 | |
|
|
|
|
|
| |
|
新式里弄 | |
|
|
|

1932年,黎锦晖等人创立的明月歌舞社,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开办,社中人员包括聂耳租住于常德路(旧名“赫德路“)恒德里65号内,大约有半年时间。聂耳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共创作了37首乐曲,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除《义勇军进行曲》外,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卖报歌》、《翠湖春晓》等。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6805190000023
常德路聂耳旧居 民国 江宁街道
| |
|
|
|
|
|
|
| |
|
旧式里弄 | |
|
|
|
| |
|
|
|
|
|
|
| |
|
旧式里弄 | |
|
|
|
| |
|
|
|
|
|
|
| 常德路696、680弄3—5号 |
如升里 |
|
|
|
|
|

常德路696弄7号

常德路696弄3号
本张照片之上,四张(常德路618号-696号)是二年前拍的,当时以为是修缮或者改造,14年4月7日特意去查看,基本上夷为平地。上海又少了一片有特点的石库门建筑(沿常德路北康定路至南武定路)。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6805192010098
上海人民电机厂车间旧址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江宁街道

常德路800号曾是上海人民电机厂,经过精心改造,现在已经成为了结合时装走秀、品牌发布和高档办公于一体的地标建筑。以“保留且以修旧如旧”为主、“拆除与新建”为辅的改造理念,将老旧高大的厂房加以休整,尽可能地保留了工业历史的痕迹,同时也增添了一些时尚概念,完美提升了800秀的总体品质。

常德路964号上海市第一中学边门。上海市第一中学原名“上海市工部局女中”,1931年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陈鹤琴先生力主之下创办。
余姚路139号市一中学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
编号 |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层数 |
|
JA-J-050-V |
上海市第一中学 |
余姚路139号 |
原建筑3层(现已改造,扩建为4-6层) |
常德路1328弄沪西清真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境内,是一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穆斯礼拜寺。该寺于1990年重建,为建国以后上海市重建的第一座清真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