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保障房地产房房产房产税房地房地产房价黄峻楼市国内经济 |
分类: 房地产专栏作品 |
导读:2011年无疑是国内楼市中“调控市”,本轮调控无论强度还是时间都是史无前列的。因此房地产市场变化莫测,不少所谓“专家”、“学者”都纷纷表态会大跌。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你看到的评论分析,无论所谓官方还是坊间的,只要是简单判断涨跌,甚至还给出“%”的,都可以不用理会。房地产市场形态复杂、地区差异巨大、产品间差距明显,加上国内外经济环境连中央都觉得复杂多变,“以一语判之”的都不是事实。
正如本人一直坚持的观点,国内房地产市场可以成为长期“热点”的,只有“三大板块”---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70大中城市的其它,除此以外的其他城市,可以不要花太多时间研究。国内房地产市场至1998年至今才短短12年多,可以参考的不多,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世界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个房地产市场发展史。欧美房地产市场无论是房地产管理具体制度、形态,都是可以借鉴的,目前国内很多房地产管理制度、税负制度,其实来自美国,包括现在要大建的“保障房”、“廉租房”,当然,来到国内,就要参考国内的“特色”、“国情”。
人类居住的地点选择在历史上是会在一段长时间里稳定,并且不断在这些点中越来越高度集中,除非特大自然灾害,居住密集区不会改变。因此,无论“三大板块”和70大中城市的房价再高,人口增加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因为房地产市场也是市场,在长时间看,巨大的市场力量非目前阶段性行政干预可以匹敌,房地产市场最终还是由供求关系等自身力量左右。所以,“三大板块”和70大中城市的所有房地产价格在2017年前一段长时间内,还是会稳步上升,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看到。调控是会打乱房地产市场步伐,但是,不可能改变房地产市场整体向上的走向。
如果调控等阶段性行政干预真的可以根本性改变长期市场自身形态,那么,就是现在国内楼市覆灭的时候,我相信管理层不会原意看到。
“调控市”中买房更是要多方面考虑,买房无罪,调控也有理。因应不同情况,考虑事项出发点不同。
历史以来,无论是自然界的动物,还是人类,不断争斗的实质,就是争夺生存资源,其实就是“生存空间”。国家、种族、部落、社群之间就是“领土”、“领海”,老百姓就是实实在在的“门前三分地”,其实在文明定义可以简化为-----房地产。所以,“居住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人们的“自我空间”。人类历史以来,买房、投资房地产都是所有阶层热衷的事情。
近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牵起一股反对所谓“炒房”、“投资房地产”的舆论。但是,我其实其目的是转移视线、混扰视听。我的导师Dr.kuo曾经就研究国内楼市后说过:要是中国全国所有房都是自住的,而保障房现在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就意味着没有现在大量的出租房,那么收入在“廉租房”、“保障房”以上而还没买房的广大群众住那里??睡街上和公园是要给城管赶的。国内经济就变成了“两头阶层”-----要么是买了房的,要么就是住公房的!?就是变成一个贫富差距极为巨大的国家!所以,投资买房本身就是合符目前国内情况需要。
就算是富裕的欧美国家,也是大约60%是租房住的,也不见得有什么社会问题。当然,房地产价格上涨太快会影响经济发展,但是,房地产价格下跌太快也会伤害经济发展。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就让全世界都“陪着受罪”,美国房价下跌50%,就大于全球GDP总量,结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太快,所有老百姓都受害----生活成本提高太快,无论你是否有自住房;同理,房地产价格下跌太快----社会财富蒸发导致连锁恶性反应,无论你是否买了房。
所以,我认为:买房无罪,调控房价也有理,两不误,关键是“尺度”---不猛涨,也不大跌,回归合理。
那么对于想在2011年调控市中买房的人,就要理直气壮之余,多一份细心。
对于“刚性需求”的:由于现在舆论老说“刚性”,为了简单明了、理顺概念,在此说明下。所谓“刚性”是由于结婚、生育、孩子读书等所谓“硬需求”而有购买要求的。
最后,结合国内房地产实际情况,二手房是最佳选择。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毕竟时间短,不像欧美国家房产动辄以“百年”计算,使用寿命还是可以的,而且价格目前不合理的低(正常房地产市场新旧房子差距没国内巨大),最重要是二手房的邻里关系、区域情况一目了然。
我就会因为隔壁住了些“不明来历”的家庭而选择将心爱的房子卖掉。改善性居住,就是要自己“住得更好”,没有良好氛围是做不到的。与其日后住得不爽、小摩擦不断、为了隔壁的东西乱停乱放在自己家门口、噪音问题、天天见到“爷们”一般嘴脸而纷纷扰扰,不如自己先行告退。“同住难”其实有时候包括但不限于你的“邻居”。
最后,改善型消费也要明白,经历了一次换房,也有可能经历下一次,没必要买个“百年大计”的房子。国内房地产市场还是初级阶段,产品推陈出新,改善也要“一步步来”,千万别搞“一步到位”。
投资性考虑:这种考虑的范围就是整个房地产市场,包括住房、商业、工业等。区域、形态、类别就丰富多彩。在上面论述过:投资买房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是合理的,也是太平盛世热衷的,所以,就应该更理直气壮,前提是要按章缴税、不来“暗箱”和“特权”。至于想通过投资房地产来“洗钱”的,请别看了,自行再找寻路径解决,我特别不推荐:因为一是不想搭理,二是房地产是不动产,变现慢。
区域方面:三大板块原则一定不可动摇。我就知道在原来三大板块“活不下去”的一些小型所谓“发展商”跑到内陆三、四线城市开发,以为是“山中无虎狼为大”,结果是忘了枪打“出头鸟”,很多都是落荒而逃。奉劝一句:要是真有这魄力,就跑去非洲吧。
而形态、类别方面:
住宅类:抓两头,要么精英小户型,要么最高端。这里要注意,所谓高端不是开发商自吹自擂的那种,必须在外部环境有以下三点之一:最好是山顶,其次江畔,最后是海边。而且区域要上好,配套要完善,居住人群要较为高层次,区内到单间布局要合理外,更重视私隐性、人性化、个性化,加上高端物业管理。这是人类居住历史的总结。
而精英小户型就以市中心、商业区等为首要,优异物管是关键。这部分没必要过度追求景观,住这种的工作太忙,没什么闲情逸致,有个运动会所、泳池就最好了。
商业地产:这包括但不限于商铺、写字楼、商场。这部分人群的房地产市场经验相当足了,一般性错误不会犯,唯一注意是小心被所谓“大方向”误导,对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硬催谷”的项目千万要小心,商业气氛可以因为阶段性干预而摧毁,但是决不会因阶段性干预而从无到有、长期保持,尤其目前国内的体制,换一届长官,就可能换个方向发展。国内很多烂尾商业项目,都是“凭着地方一阵风”而搞起来的“超前项目”,就是这道理。商业项目的凋零是非常可怕的,要重新启动的资金更是惊人,所以投资成熟项目较为稳健。
我对于一些特别大的概念炒作也相当谨慎。例如现在最热的“城际轻轨”概念,不看到轻轨的工地在标的附近动工,坚决“不撒鹰”。
商业区的形成是要相当长时间,而且强调“延续性”、“自发性”、“历史性”,阶段性行政引导可能会有奇效,但是往往不长远。很多地方性行政力量会推荐一些新开区域,投资时就必须额外小心。昨天的曼哈顿今天还是曼哈顿,华尔街还是华尔街,不会因为总统换了而改变的,王府井也一样,这道理应该慢慢细味。
工业地产:这种投资原来一般是搞工业的人,但是,近年开始有越来越多房地产精英涉足。房地产投资与工业不同,工业是第二产业,房地产可是第三产业,深度上要高一层。工业类投资关键是看地区的发展(例如产业升级等),特别是“土地区域功能”变更和周边大型公共交通配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