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六:天后宫和德济门遗址
标签:
福建泉州天后宫妈祖德济门 |
分类: 走遍中国 |
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六:天后宫和德济门遗址
游罢清净寺,下一站去天后宫。天后宫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离清净寺稍远,我还是步行走了过去。这一带是泉州的老城区,沿途都是狭窄的街巷和各种店铺,信步走一走可以充分领略古城的味道。

这是天后宫的山门,天后宫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200多平方米。

走进山门,迎面是一道隔扇,顶部有一块匾额,上书“海邦砥柱”四个大字。隔扇后面看就是戏台,左右两个门就是戏台的上场门和下场门。

殿内柱网排列规整,正中供奉天后圣像,上方有匾额上书“神昭海表”四字。天后妈祖是保佑出海渔民安全的神灵,深受沿海地区的信众信赖。

大殿内的后照壁上,保存着一幅清代的大型壁画《勅封天上圣母图》。这是天后宫的镇馆之宝,图为壁画的局部。
大殿后面是寝殿,又称后殿,后殿的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前檐设廊,硬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
后殿内的木作雕刻及装饰构件集中在明间,使建筑整体繁简有别,主次分明。前檐廊明间保存有一对明代维修时别处移来的辉绿岩印度教石柱。
除山门、戏台、大殿、寝殿外,天后宫内还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轩、东西凉亭和梳妆楼等建筑。
这是天后宫的办公区。泉州天后宫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妈祖宫庙,其建筑艺术高超,是海内外众多天后庙宇的建筑范本,也是历史上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中心。
天后宫的门前就是德济门遗址,七百年前,德济门是进出泉州的要道,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铁炮等。
城门遗址进深约14.10米,分前后2门道,最宽4.10米。门道路面用长条形、方形及不规则形石板铺墁,并凿有防滑凹槽。门道跨壕处铺架大石条,残存的城门建筑南北长36.50米,东西宽49.10米。城墙内外皆砌石,基宽4.8米,残高0.5-1米。其瓮城呈半月状,外侧东西长41.1-43.6米,南北宽22.4米,基宽4.2-4.4米,外壕沟环城。瓮城门开在西侧,进深5.06米,设有前后2门道,最宽3.10米,基宽3.10米。
据记载,11世纪时镇南门内外“异货禁物堆积如山”。13世纪(南宋)时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为蔽,以石成之”,城内外商业繁荣,有“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13世纪城门附近更加繁荣,时人称赞“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
元至正十二年监郡偰玉立拓南罗城,把原城墙围长20里扩为30里,改镇南门为德济门。14世纪(明洪武年间),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屡有重修,至民国37年毁损。现存遗址文化层互相叠压,较完整的保存了11至20世纪城市拓建、重修的历史遗迹。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另外其对海外交通、城市建筑、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址旁边,身穿浓郁当地塞色彩服装的大妈,正坐在店铺门口悠闲地聊天。前一篇: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五:清净寺
后一篇: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七:洛阳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