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七:洛阳桥

标签:
福建泉州洛阳桥西川甘雨蔡襄 |
分类: 走遍中国 |
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七:洛阳桥
10月3日早晨6点半出发,先去游览洛阳桥。因为不知道今天天气如何,所以先不退房,打算如果热得实在顶不住,就回宾馆吹吹空调降降温。













这一块巨石上书“万古安澜”四字。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初,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造成大量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为河南、洛水一带的人士,所以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迁来的中原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开垦、发展。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得名洛阳桥。


从沙洲上望洛阳桥,这时正值日出不久,天空中稍有薄雾,只见江面上朦朦胧胧,如诗似画。
过了“西川甘雨”,洛阳桥就成了这样形状,桥面由各种形状的条石铺就。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
中途又看到一座石塔,是方形塔,塔身刻有蒙文还是藏文。可见洛阳桥既是一座交通桥,也是一座佛教文化桥。
从这里可以欣赏洛阳桥筏形的基础,一座座桥墩恰如一艘艘等待启航的帆船。洛阳桥既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洛阳桥的对岸即万安社区,桥头有洛阳桥的建造者蔡襄的塑像。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天圣八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逝世,谥号“忠惠”。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著有《茶录》、《荔枝谱》。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佑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这是站在蔡襄像前看到的洛阳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