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南——登封之四:中岳古观

标签:
登封中岳庙嵩山峻极天地之中 |
分类: 走遍中国 |
游河南——登封之四:中岳古观
离开太室阙,向北穿过马路就到中岳庙。中岳庙在登封城区东4公里处,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
中岳庙前身是太室祠,最迟在西汉汉武帝时已经存在,原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场所,随着祭祀山岳制度的消失,中岳庙后来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但仍保留着礼制建筑的特点。中岳庙中轴线全长650米,共有7进11层建筑,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
中华门为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牌坊,更名“中华门”。内外门额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中华门外神道的两侧有两座四角亭,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雕刻的石人翁仲。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
传说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时,他走到翁仲跟前,故意问随驾的翰林院大学士:“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说成“仲翁”,就随口吟诵了一首打油诗,每一句的后两字都故意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功夫)。岂得在朝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明清时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7米多高的台基上有一重檐歇山式楼阁,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此门现在为验票门,可登楼四望,就像上了天安门城楼一般。
过天中阁后,是长长的甬道,甬道两侧古柏森森。中岳庙内共有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还有古代碑刻73品。
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的配天作镇坊。此坊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坊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刻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坊后为崇圣门,此门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
崇圣门本来是一个过往的门庭,如今改造成了财神殿,里面奉祀的福禄财神为商周时期的丞相比干,乃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崇圣门东有创建于北宋时期的古神库,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守库铁人”,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甬道的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四通石碑都由当时的状元撰文,故称“四状元碑”。碑文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我更喜欢古碑旁的这两棵古树,一棵拧着劲儿如同螺丝,一棵一分为二又紧紧依偎。再往后是松柏掩映的化三门,此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化三门本来也是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现在改造成了文昌殿。
化三门后,甬道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配殿,为四岳殿,分别奉祀东西南北四岳山神,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这是殿前的一棵古树,长了满身的疙瘩,很有看头。
东南角为南岳殿。
殿内奉祀南岳衡山大帝。
东北角为东岳殿。
殿内奉祀东岳泰山大帝。
西南角为西岳殿。
殿内奉祀西岳华山大帝。
西北角为北岳殿。
殿内奉祀北岳恒山大帝。
峻极门外的台阶下东侧,有一通《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四岳殿之后即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武士执斧秉钺,气势威武。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四字,传为清康熙皇帝御笔。坊名源出《诗经·大雅·嵩高》中“崧高维岳,峻极于天”诗句。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峻极殿,又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执锤侍立,姿态雄伟,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形“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就像皇宫的后宫一般,院内主要是寝殿。
寝殿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此殿为明宪宗成化十六年重建,清乾隆元年重修。
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这是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
现在藏经楼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时期所建,带有浓厚的民国建筑色彩。现在里面没什么藏经,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仓房。
如果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上山,便可到达黄盖峰。此峰名来源是,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游嵩山时,见黄云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中岳庙的西跨院,还有众多附属建筑。这是吕祖殿,三进院落,小巧精致,就像是普通居民居住的四合院一般。到此中岳庙游览完毕,按说这一趟嵩洛之行,已经游览了很多庙宇,我又是重游,不过游览中岳庙时还是颇感到震撼的。
前一篇:游河南——登封之三:东汉三阙
后一篇:游河南——登封之五:天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