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南——登封之三:东汉三阙

标签:
登封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 |
分类: 走遍中国 |
游河南——登封之三:东汉三阙
1月30日,大年初三。因为今天下午必须赶回家,所以在登封还剩半天时间。我想这一次既然来了,就要把登封的“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群全部游览一遍。今天先游览汉三阙。
汉三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因始建于东汉,又称东汉三阙。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没有横额,作为道路使用。据《诗经》记载,这种建筑物早在周代就有。其主要用途是用作象征性的大门,城阙可以登临瞭望,察看敌情;宫阙和城阙因建置在交通要道上,可悬挂布告、法令,昭示国人;庙阙也叫神道阙。
少室阙最远,在登封城区以西6公里处的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即去往少林寺的半道。登封的东汉三阙是中国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太室阙是中国古建筑国家级文物类1号保护单位,少室阙、启母阙编号分别是2号和3号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国家对其保护的重视。
到达后发现,无法到达少室阙近前,询问管理处仅有的一名工作人员才知道,由于东汉三阙年代久远,属于濒危稀缺文物,遵照专家建议,已将其封闭保护起来,不向游客开放了。我不甘心,就沿着东侧的公路走到少室阙的南侧,见里面有个展馆,外面只有不高的木栅栏围护,且无人看管,就轻松跨入。
展馆的东西墙是实墙,南北墙是玻璃墙,少室阙就罩在馆内,一目了然。少室阙为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位于少室山东麓,面对少室山,背临少林河谷。
少室山曾是夏禹之妻涂山氏之妹的居所,传说其亦为夏禹之妃,所以该地又称“少室庙”为“少姨庙”、“少室祠”。少室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前后,以青色块石垒砌,阙通高3.75米,两阙间距7.60米。阙身由正阙和副阙两部分组成。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顶部用巨石雕成四阿式;副阙象征着围墙,因此比正阙低,顶部为半个四阿顶。北阙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南阙的隶书题铭大部分都已剥落,漫漶不可辨识。
阙壁的四周遍饰用减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彩画,共计有六十余幅,这些画的主要内容包括车马出行、马戏、驯象、月宫以及动物图案等,其中的马戏图雕刻有两匹骏马,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地显示出了奔马飞奔时的情形和马戏的惊险技艺。汉代的雕刻手法十分夸张,风格则显得飘逸自然,这些彩画是汉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少室阙是一座上古时代至汉代史料的宝库,是研究汉代建设史、雕刻绘画艺术史的实物史料,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离开少室阙,再去看启母阙。启母阙位于登封市区以北太室路北侧的万岁峰下,是东汉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之妻、启的母亲而建在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启母阙已被封在这座房屋内,门窗紧闭,连一条缝隙也没有,什么都看不到,以下图片是从网上找来的。
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启母阙铭,一方为堂溪典嵩高庙请雨铭。阙铭的前一部分,回顾中国古代一次触目惊心的特大洪水,鲧因用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失败而丧生;禹吸取教训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泄水的方法,终于成功。赞颂因为征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可贵精神,以及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统一,禹和他的事迹逐渐埋没无闻的经过。后一部分着重叙述汉王朝的圣德广布天下,在这里兴祠庙祭祀神明,上天的灵应显示了种种瑞兆,风调雨顺护佑了百姓,为此立阙刻铭,使光辉业绩传之干秋万代。
不过屋子上留有窗户,隔着窗棂,能影影绰绰看到屋内的阙。这是从两个窗户里拍到的东阙和西阙的局部。下面是从网上找到的博友拍摄的太室阙全图。
太室阙用青石垒砌,阙门间距6.75米,东阙高3.92米,西阙高3.96米。两阙的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阙身连成一体,从立面看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阙身的石面除了镌刻有铭文外,其余都是以石块为单位雕刻画像。这是东阙。
这是西阙。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共砌成八层,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记述造阙的经过,上书“元初五年四月阳城□长左冯诩万年吕常始造作此石阙”等字。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五十余幅,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面,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
前一篇:游河南——登封之二:嵩阳景观
后一篇:游河南——登封之四:中岳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