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南——登封之五:天地之中

标签:
告成镇观星台周公祠郭守敬天地之中 |
分类: 走遍中国 |
游河南——登封之五:天地之中
离开中岳庙,下一站去游览本次嵩洛之行的最后一站——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观星台。观星台在登封城区东南12公里处的告成镇,关于其名字的由来,取女皇帝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将原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原阳成县改为告成县。观星台在镇北的周公庙内,其地理坐标是东经113°08306±315,北纬34°24169±13。
第一次听说河南以“天地之中”之名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还以为他们口气太大,后来才知道从周代起,中国历代许多天文学家都测定这里为中国的地理中心。《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通‘影’字),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东汉郑玄在注释中引用郑众的话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这是周公庙的照壁,当地人俗称“影壁墙”,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系时任登封知县施弈赞所立。照壁与庙门相对的一面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概括了古天文学重视中土的观测传统,也是对“观星台”和“周公测影台”这两台的形象讴歌。
与前面几篇所述的庙宇相比,周公庙的规模不算大,这是庙的山门。此地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
买票进入山门后,是一条甬道,两侧也有树木,但与前面所去的古庙相比,树要小多了。甬道尽头是垂花门,也叫戟门。檐柱上挂字牌:中国天文博物院,为宋健题写。
进垂花门后,是一个整洁的院落,正中就是“周公测影台”。相传西周文王四子姬旦(周公)在营建东都洛阳时,在这里利用土堆木杆进行测影,以土圭之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太史监南宫悦仿周公旧制,建了此石制测影台。此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上大下小,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石柱为表,台座为圭。石座背面有后人题刻:“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
测影台的后面,即为周公祠。大殿面阔三间,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1975年政府拨款进行落架翻修。
殿内只有一尊周公的塑像。殿宇面积虽小,却也讲究,前面有享殿,后面是殿堂。
享殿的西侧,摆放着一组复制的“浮漏”,这是按照宋代科学家沈括浮漏复制的。漏壶是古代一种计时器,相当于现代的钟表。沈括浮漏由求壶、复壶、建壶组成,以容纳水量的多少来显示时刻。
周公祠的后面,就是本院最主要的景观——观星台。观星台由台身与石圭、表槽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台面呈方形,用水磨砖砌造。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12.62米。台下边宽16米多,上边约为下边之半。
在台身北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出入口,筑有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簇拥台体,使整个建筑布局显得庄严巍峨。因经历多年,石台阶已经斑驳。台顶有两个小屋,可在内白天观日,夜晚观星,周边砌有矮墙(女儿墙)。
台顶的两个小屋中间,由台底到台顶,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块青石平铺的石圭(俗称量天尺),通长31.19米。
观星台顶东南角,放置一小型的日晷,是通过日影的位置测量时间的仪器。
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此台反映了宋元时期的建筑特征,也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科学的成就。现在在郭守敬的故乡邢台市,原样仿建了一座观星台。
观星台下还有几件古代天文仪器。此为正方案,系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是用于定向的一种仪器,原为木制,后改为铜制,均四尺见方,此为复制品。
此为仰仪,是按照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原物的四分之一复制的,实为球面日晷,由仰釜、十字架、测影玑板组成。通过观测可以看出太阳的球面位置和太阳一年之中的位移,还可观测到日全食过程和食分变化情况。
观星台后还有一座帝尧殿。自明天启七年以来称螽斯殿,至清嘉庆十四年改建,更名为帝尧殿。1944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殿宇被毁,现建筑为2005年复建。院内还有一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建筑观星台时先期挖凿,后测量仪器用水和生活用水皆取自此井。
前一篇:游河南——登封之四:中岳古观
后一篇:岳城水库冬日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