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感悟||关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感

(2022-05-25 15:58:03)
标签:

物理

教育

研究

分类: 研修作业、故事

关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感

重庆市第29中学校     黄稚涓

    2022年5月24日下午我线上聆听了重庆市巴蜀中学学术年会(物理)中几位专家的讲座,收获颇丰,特别是特级教师黄恕伯老师关于《提升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剖析——以“物理观念”维度为例》,感触很深。

学习感悟||关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感

    黄老先生在以“运动和相互作用观”为例讲观念的形成这一部分时,列举了新教材第三章各节内容在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中的地位,特别谈到了新教材中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与旧版教材的区别,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只是计算力的工具,相较于旧版在这部分分两节讲“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花大量篇幅在分解中去强调让学生能够按照不同的效果将力进行分解,新版简化了很多内容,这点上我对比前后几届学生,确实感觉有很大不同。

   之前讲力的分解,一定会遇到下面这种题型,同样是重力,在不同的情景中,要让学生对应画出重力的分力。

学习感悟||关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感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逻辑上不算很严密。我们一般会告诉学生,在左边这幅图中,重力的效果是对斜面有挤压,和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故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向下和沿斜面向下;而右边这幅图,由于挡板的存在,物体在下滑中受到了阻碍,故会对挡板有个挤压的效果。这样一来,势必会与之前讲解的弹力相关内容进行混淆,而且后面在讲解正交分解时,又完全没有用到效果分解的相关知识,而是直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建立了分解的直角坐标系,这样一来,里的分解中效果的分解部分就显得不伦不类。

    于是在新教材这部分,教材编者就做了一个比较大的修改,首先将两节内容合成了一节,删去了原教材中按效果进行分解的部分,在这个地方,黄老先生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目标(如下图)

学习感悟||关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感

    这样一来,对于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以及“运动与相互作用观”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它只是力的计算工具,真正体现相互作用观的应是前三节“重力与弹力”“摩擦力”和“牛顿第三定律”,而将运动和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是最后一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所以,有了这样的一个课程指导,我们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取舍有度。

    黄老师还专门选择了一堂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课例进行展示,从这节课例中不难看出,教师在进行本节新课教学时,将“力的合成”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力的分解”可直接依靠前面合成得到的数据推出,既节省了时间,由达到了效果,使得课堂的逻辑性更加严密。

学习感悟||关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