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的选股标准》的延伸,是关于企业成长的理性思考。
梁军儒有篇很好的文章,好像是《巴菲特更像谁》,其中有一句是非常经典的,意思是说如果巴菲特如果沿用格老的投资方法一定不能有超群的收益率,但如果按照费雪的方法,仍然可以做得不错。当时也是很激动人心的,因为严格按照格老的方法等于做和尚,费雪的方法更贴合喜欢做黑马的人的心态。现在回头看,巴菲特说的85%的格老是真心的,格老带给巴菲特的世人只知道安全边际,但是我的理解是谨慎的行事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排除市场干扰的能力,认知市场人性的根本,都是格老留给巴菲特的,而这些都是费雪所不具备的。如果没有格老的底子去应用费雪的成长理论必然非常容易陷入过于自信与反应过度的漩涡。要知道一次损失50%之后,要重新达到高点需要翻倍。所以如果换成85%的费雪和15%的格老可能失败的几率会高得多。
我的选股标准里提到的成长驱动因素是最容易使投资者思维膨胀的因素,其实我们在分析成长驱动因素的目的其实是在企业原有稳定经营史,稳定成长史的前提下,成长驱动因素能否使得企业维持原有的成长速度,最终达到收益率预期的保障。如果驱动因素带来的成长超过原来估计,那么,你得到的多余的溢价,但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应该放在企业是否能达到既往稳定的增长上,而并应把关注点放在希望得到溢价的奖励。
理性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是乐观主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