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教学与分层教学(上)原创武宏伟
(2024-12-16 07:59:33)一、传统课堂教学
以前文章中多次讲过“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分成若干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的教学方式。
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依据学业、意愿等状况进行调整,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等。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教与学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有利于中高层次学生提高积极性和增强自信心。分层教学的缺点是管理难度比较大,分层的标准尺度难以准确把握。对于成绩处于低层次的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一)分层教学的发展历程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
法国政府19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
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90年代末,我国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有的针对所有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也有针对某一门学科的分层教学,特别是英语科。
(二)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1.班内分层。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保留行政班,教学中,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一般做法是了解差异,分类建组;针对差异,分类目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阶段考查,分类考核;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按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组成A、B、C等不同层次的教学新集体。“走班”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只是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上课。“走班”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降低“学困生”学习难度,满足“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个别化”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的内容。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4.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按不同层次混合搭配。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作用,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互动,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便于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5.定向培养目标分层。一般适于职业教育。按学生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入学时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对就业与升学的选择,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见,正确定位,分成升学班与就业班等几个层次。两个班的主要文化课安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只是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升学班更注重应试能力的训练,就业班则突出文化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结合。
(三)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预想学生差异、利用学生差异,尊重和重视客观存在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
2.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求。分层施行,尽量切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3.课堂练习分层要求。问题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既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加强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4.课后练习分层要求。为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学生的差异,在课外作业中可分为A组、B组和C组题。A组题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题,也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要求;B组题是对学生提出的高一级要求,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和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C组题则是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行练习的,使其思维和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5.课后辅导的分层要求。培优辅差的“培优”,主要是对优生进行习题难度的提升,共同探讨思路和解法,拓展知识面,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辅差”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课上给学困生更多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课后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与学生共同寻找错误原因,进行当面讲解,单独辅导,查缺补漏等。
6.教学评价的分层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变化和自身的提高。实施差异性评价,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