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现代教育(下)原创武宏伟
(2024-12-12 13:52:45)(二)儒教与现代教育的联系
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遗产反映了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共同的规律。现代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它吸收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1.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儒家的教学内容切近人生、道德、现实政治问题,体现着积极入世的原则。《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孔子学生子贡的话:”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先进》亦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
综观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孔子提倡教育的最佳效果是能“修己”“安人”。以培养“士”或“君子”不是追求个人名利的“士”而是可以“杀身成仁”为理想奋斗终身的“士”。
儒家教育理念曾经培育了无数华夏学子“经世致用”“兼治天下”的政治品格。成千上万优秀中华儿女正是在这种“天下兴亡
2.重人文精神,强调德育。在儒家的教育观念中,知识的传授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道德的修养。教育所关心的是人的心灵成长的问题,是受教育者如何通过内外兼修而成为一个“仁、义、礼、智、信”全面具备的人。考察一个人也主要不是从学问的高低,而首先是从品德的优劣来衡量是否有同情心,懂得去关爱别人。为人处事是否符合道德评判行为举止,是否合乎礼仪规范,是否有清晰的立场原则,是否能明辨是非,是否有行动力并且信守承诺。在儒家看来,这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教育就是不断培育这些品质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只有学问却没有道德,那他是不配作为人而存在的,他就只是一个器物而已,这是儒家的道德至上论。儒家教育内容实质是一种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
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强化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产生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在现实社会中造成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因此,在教育理念方面,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合渐成趋势。
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传统,这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儒家教育思想重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强调对现实的关怀,对于我们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3.强调循序渐进、和谐发展。孔子在教学中很善于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颜渊深有感触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宋明理学家朱熹也言道:“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朱文公文集 》)
现代教育思想也十分强调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及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诸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学安排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状况,逐步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加强教学的发展功能。
此外,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西周时期,其教育除德,行以外,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孔子施教时,主张综合教育,力求弟子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有良好的德行,有健康的体魄和较高的审美水平,这是孔子教育所力求达到的目标。孔子强调把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称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智、仁、勇“三达德”的统一,从教育学上讲,实质上就是智育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孔子把实践性很强的“六艺”作为培养弟子基本技能的教育课程。射是射箭,御是驾车,射和御都属于体育的范畴。孔子的教学还有音乐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孔子不仅爱好音乐,而且对“乐”有较高的修养,能歌会奏,还可以评价乐曲。“乐”教集中了各种美育的形式,与诗、歌、舞、曲、礼密切结合在一起。礼的内容要借助乐的形式来表现,礼乐合一是古代学校进行美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在审美方面,《论语·雍也》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创立的“文质美”,孔子认为外表美与内在美同样重要。
明代大儒王守仁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学习者来说,教育就要“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发其志意”或“顺导其志意”“导之以礼”,亦即要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亦即使心身也处于和谐发展之中,最终“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传习录 》)。他指出,这种使人获得和谐发展的主张,乃是“先王立教之微意”,也就是我国自古以来兴教育人的根本目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