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跨学科学习并未开始原创高子阳
(2024-01-03 10:33:32)
关于跨学科学习,其实任何一门学科老师早就跨了,只不过跨度不够大,或者说只是一个人在跨,比如语文课上涉及数学,自己就把数学那部分讲了;语文课涉及科学,自己就把科学那部分讲了;数学课涉及道德与法治,自己就把道德与法治那部分讲了……当然,这种做法,只是跨学科学习的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方式,与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或者说更能改变学生的那种跨学科学习还有一定的距离。
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总部向全球发布一份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这份报告有多处谈到了跨学科学习教学法,这个教学法叫“团结合作教学法”。简单地说,真正意义的跨学科学习教学,能让学生构想未来的学习模式,是团结合作教学,即语文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应该请数学来讲;数学中出现的音乐问题,应该请音乐老师来讲;体育中出现的语文问题,应该请语文老师来讲……有人说,这不乱了吗?这样的语文课还叫语文课吗?数学课还叫数学课吗?音乐课还叫音乐课吗?其实这一切担心都是不必要的。没有哪位数学老师会因为语文课中的那点数学,会把语文老师赶走的;也没有哪位音乐老师,因为请来数学老师讲几分钟,从此音乐课就会从学校消失的。所以,当我看到“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姓‘语’”的论述时,我就觉得这种思考真是杞人忧天!这都是从来都没有真正做过跨学科学习的那种坐在屋子里面的思考。最近,在思考《书戴嵩画牛》的跨学科学习的问题。这是一则小文言文,别以为背诵下来,默写都会了,每一句都翻译好了,字词的古今义解决了,这则文言文的学习就结束了。如果是这样,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就太简单,太草率了。这一篇小文言文涉及不少跨学科的问题。一是数学学科。牧童指出画的问题,这其实是数学中的不完全归纳。对于牧童及所有的儿童来说,包括我们成人,想做到完全归纳得到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小学学“1+1=?”老师就是用多组实物来讲的:1个小棒加1个小棒,一数等于2;1个男生加1个男生,一数等于2个男生;1支铅笔加1支铅笔,一数等于2支铅笔;1口教室加1口教室,一数等于2口教室;门前停了1辆车,又停了1辆车,一数门口停了2辆车。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如此数了多组实物,最终得出“1+1=2”,这是不安全归纳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老师不会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但到了中学、大学,如果再学数学,就要学习完全归纳,或者说就要通过证明的方式来解决“1+1=2”是完全正确的,这就要通过证明“1+1>2,1+1<2,1+1≈2”是不正确的,从来才能得出“1+1=2”是正确的。牧童,是儿童。杜处士时代的儿童生活的空间能多大,他能放多少牛,他见过多少牛斗过?公牛和公牛斗,公牛与母牛斗,大牛与小牛斗,黄牛与黄牛斗,水牛与水牛斗,黄牛与水牛斗,奶牛与奶牛斗,他都见过?戴嵩是哪里人?考证不出来了,有限的信息告诉我们,他在浙西做过巡官,他擅长画水牛,这幅画大概画于做巡官时。杜处士是蜀中的,牧童看来也是蜀中的。浙西的斗牛与蜀中的能一样吗?不完全归纳的问题就是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是错的。怎么才是对的,全世界各地的斗牛如果尾巴都是“尾搐入两股间”,牧童的这一发现才会成为公理。语文老师,别以为这是简单的,长期不玩数学的人,这一点你是讲不过数学老师的。讲不过,把数学老师请来讲,学生对牧童的发现之理解不就更深刻了?这么一讲,因为语文,也有可能促进部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这就是跨学科学习的真正魅力所在。把数学老师请进来讲,这节课难道就不是语文课?二是美术学科。我不教美术,真的不会欣赏画,对美术的许多都是陌生的。我知道美术专业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课叫“室外写生”。《书戴嵩画牛》,其实涉及到戴嵩是否有室外写生的经历。真正的画家,会非常重视室外写生的。《书戴嵩画牛》给予六年级学生室外写生的智慧?这值得一写。小学阶段的美术课,没看美术老师带着孩子出去写生过,我读中师生时,美术班的学生常常被老师带着出去写生。请美术老师利用《书戴嵩画牛》讲讲写生的价值,多有意思啊。因为不写生,不重视写生,画出来的画就有问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教材中的“枇杷图”原来就画错了,把枇杷画成如樱桃一样(2023年上半年,终于改成了“枇杷”)。一个画家,如果只在一个地方写生,只会把一个地方的东西写正确,只要真正到世界上去写生,才能不出现画错的笑话。这一切,让我们语文老师来讲,肯定赶不上美术老师。但把美术老师请进来,这课能叫美术课?其实,有了美术老师的专业讲述,六年级学生才会知道未来的美术学习,需要走进大世界里画画。这就是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价值。三是哲学学科。我们是语文老师,都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对哲学课,其实是相当的陌生。苏轼是大文学家,也是哲学家。这篇小文言文讲述了哪些属于哲学的东西?如果请一位能讲哲学的老师来讲,那就更有意思了。哲学就是爱智慧。这篇文章,写了几种智慧?哲学就是对身边事物的思考。这篇小文章,写了哪些人在思考,他们思考到了什么?哲学就是身边生活中,找到许多“理”,这篇小文章,写了哪些“理”?今天的我们,如果理性地学习《书戴嵩画牛》?如果可能,请一位作家来讲这一课,更有意思。因为我们许许多多一线老师不是作家,根本不知道苏轼这位作家以什么的智慧,以什么样的灵感,及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题跋。如果让一位对唐、宋史有研究,对苏轼有研究的专家走进课堂,这一课的教学肯定又是另外一种味道。跨学科学习,真正意义的跨学科学习,包括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我们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开始。这条学习之路,非常有价值。但,现在的诸多条件限制,很有可能,真正的跨学科学习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老师真正接纳。而接纳之后的实践什么时候会出现,不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