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点|2023年全球五大教育趋势

(2024-01-04 08:30:19)

原文 :《2023年全球五大教育趋势》

作者 | 著名“未来主义者”、畅销书作家  伯纳德·马尔(Bernard Marr)

编译 | 陈诗凡

1. 人工智能将与教育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被描述为21世纪最具变革力的技术,正在重塑包括教育在内的每个行业和人类所有活动领域。在教室里,它可以以虚拟助手的形式存在,帮助学生和教师管理时间并完成任务。在辅导系统中,人工智能可以为各年龄段和能力水平的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体验。在远程和在线学习系统中,它则能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速度。同时,人工智能还能为多语种教学场景进行语言翻译。有报道称,一些中国学校已经使用计算机视觉系统实施面部识别,监测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人工智能潜力巨大,能够帮助解决当今最棘手的一些教育挑战,如全球教育资源分部不均,如何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知识获取等问题。但有必要指出,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新挑战,因此要确保这种高度颠覆性技术得以公平推广,不会进一步加剧不平等。

2. 远程、在线、混合教育多元并进


新冠疫情迫使各地学校和课程提供者提高远程教育能力。此前,线上学习领域已经发生革命,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广泛应用。这种远程和在线学习打破距离壁垒,在一个近2.7亿偏远地区儿童无法上学的世界中,这是教育平等方面的关键一步。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在线和远程学习方式的崛起也为生活繁忙的成年人提供了一个能继续接受教育的契机。这得益于在线教育技术(ed-tech)平台的出现,这些平台旨在促进终身学习,通过“微学习”或“纳米学习”等新模式补充和更新技能,顺应科技的飞速发展。


在线学习领域还出现了一个趋势,即邀请名人和著名从业者授课。例如,在大师课(Masterclass和Maestro)平台上,学习者能看到朱莉娅·唐纳森(英国儿童图画畅销作家)教授儿童写作,马丁·斯科塞斯(美国导演)执教电影制作,鲍勃·艾格(华特迪士尼公司首席执行官)传授商业知识和技能,等等。

3. 中学教育分流,大学不再是“全部”


2023年,一些高中计划投入更多资源,以满足毕业之后不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的需求。学校将与雇主合作,为应对技能鸿沟教授各种技能,制定新方案,使得职业和技术课程更受欢迎。在美国,根据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只有43%的高中毕业生会继续升入大学就读。然而,过多的教育资源在为这一少数群体做准备,相比之下,关注其他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式较少,如学徒制度或在职培训等非传统学术教育方式。


未来,新劳动市场将从青睐大学教育的毕业生转向需求具备必要技能的劳动力,这也预示着未来教育方式将发生转变。2023年被指定为欧洲技能年,传递了一种信息: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高等学科教育协调发展,可能是全球经济减速或衰退时发展新增长的关键动力。

4. VR和AR使学习更具沉浸感


“扩展现实”(XR)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虚拟现实使用户能进入虚拟世界,既能回到历史时空,又能在危险环境中进行维修等困难而危险的任务培训。2023年,虚拟现实被应用到更广泛的场景中,包括使远程学习和课堂活动更具沉浸感和体验性的虚拟教室。在医疗培训中,护理学生用虚拟现实进行紧急护理培训,医生则用其进行手术培训。


增强现实能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投射在用户眼前,因此具备实时提供信息的优势。在制造过程中,增强现实可以警告实习生某台机械的危险性。学校将开始使用包含图像和模型的增强现实教科书,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更深入地观察从古罗马建筑到人体内部的任何事物。博物馆、历史遗址或科学教育场所也加入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教育方式。

5. STEM教育更重视软技能培养


软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人际问题解决、关系管理和冲突解决等方面,即机器无法很快复制的人类技能。当下,人工智能承担了许多例行和单调的技术职责,软技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将越来越被视为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受各个行业雇主的重视。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软技能对公司的成功越来越重要,但比数学、工程和计算机编程等“硬技能”更难衡量和评估。


2023年,在该领域,人们除了在考核和评估组织能力方面加大努力外,还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中越来越强调这些至关重要的软技能培养。而这也将是STEM教育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84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