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纯真的博客
纯真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101
  • 关注人气: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崔允漷:新课程需要新教学

(2023-12-27 13:14:49)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课标实施一年多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哪些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新课程需要新教学”的主旨报告,从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与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新课标主要有两大突破——

第一大突破是核心素养:凸显课程育人。

在2001年和2011年的两版义务教育课标的基础上,此次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包含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案、新课标、新考评这5个要素,提供了课程育人的具体指引。

现在,新课标多了一项“学业质量”。

第二大突破是学业质量:回答“育了什么”。

学业质量标准回答了“育了什么”这一问题。

在这样的改革导向下,试想,我们已经换了新家,如果我们还在走老路,怎么能够到达“新家”。我们“家”和目标变了,所以过程和路径也要变。那么,到底怎样到达“新家”?我们上海现代新课程教学研究发展中心的30多位专家,花了三年时间建构了这样一个教学模型,概括起来就是4句话:

·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

·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

·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今天我重点解读“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这两句。

 

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素养落地。

原来课标中没有对“学业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基于课标开展教学都是点对点的。

现在,新课标要求教师建构目标体系,教师要根据学段目标、学业质量和教材,想清楚这个学期到底让学生学会什么,这学期到底要育什么样的人?

这就是新课程中老师落实课标的路径。教师自己学习清楚后,再去研究教材,思考每个单元要落实什么?要育什么样的人?

素养本位是课标落地的一个具体的路径。

理解“素养本位”后,我们再来谈谈大单元。

大单元是什么?大单元不是越大越好,大单元不是宇宙,而是非常具体的。

有4个关键点非常重要——



一、大单元设计要看得到素养目标大单元设计一定要能够看得到素养目标,40分钟一个课时难以看到素养,学生在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才能看得到素养的提升。
二、大单元不是做课时加法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单位,大单元不是将课时简单相加。一个单元不是单纯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教材单元,单元是课程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必须有目标、有内容、有活动、有情境、有评价,是有组织的学习项目。三、大单元要结构化,要有明确的组织者单元教学一定要有个组织者。组织者主要是三大类:第一类是靠一个大任务把单元结构化;第二类是靠一个大问题把单元内容结构化;第三类是一个大观念,比如讲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等,这就是个大观念,没有中观念、小观念支撑,大观念是无法落地的。每一个单元至少要有一个组织者,没有组织者是构不成单元的,这就是大单元的意义。大单元要有导学、有总结、有反思,中间靠大问题、大任务或者大观念把学习过程组织起来,这样就能让学生经历有组织的深度学习。此外,单元教学还要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来实施,这样才能构成单元整体教学。四、大单元不是打破教材体系还有一个老师们非常困惑的问题,大单元要不要打破教材体系重组内容,把五年级的内容和三年级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单元?我明确地告诉大家,大单元教学首先要基于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是打破教材体系。教师还是要依据教材进行大单元的设计,用好教材、让学生学好教材。

 



大单元不是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课时越长越好。大单元教学一定要根据素养要求、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来设计。

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需要情境和反思。

以一位教师的核心素养为例。

如果一个老师能上好一节公开课,证明他有关键能力;如果一个老师一直把课上好,就证明他有必备品格;如果一个老师整天琢磨如何把课上得更好,证明他有信念、有价值观。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是情境性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性。

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朗读得很好,这个不是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定要面对听众朗读得很好,这才叫关键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情境,就没有核心素养;没有反思,也就没有深度学习。所以,我们要倡导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其实也就是实践学习。

现在,老师们有一个很大的困惑。

情境是什么?什么叫真实情境?

要理解情境,首先要将它与语境、场景、情景区分开。

我们要求老师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的主人必须是学生,让学生完成真实任务所处的情境。当然,有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真实情境,用虚拟的情境衬托真实任务也是可以的。

“林黛玉进贾府”这不是情境,是个场景,从对话(上下文)看它是个语境。如果是让学生面对同学去分享“林黛玉怎么进贾府的”,这就是创设的真实的情境,“有没有让学生做事”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如今,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是育人了没有?仅是为动而动?

针对“有活动没体验”的现状,新课标提出了要强化“学科实践”,它与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迭代的关系。

“学科实践”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做法,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

在学校教育语境下,学科实践就是学习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强化学科的严谨性与实践的深刻性。

2022版的课标中也解释了为什么要强调学科实践。以科学为例,科学的本质就是实验,试想,如果我们的科学课程“不做实验”,整天刷题怎么能刷出“科学家精神”?

物理不碰物(物体),学生怎么会相信物之理?

化学不见化(变化),还能叫“化之学”吗?

生物不懂生(生命),细胞、遗传、ATP都考得出来,却没有生命观念?

强调学科实践的意义就在这里。

那深度学习何以可能呢?

首先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单元化,也就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进入学科实践或跨学科主题学习,然后再进入真实情境、真实任务,这样才能够实现深度学习。

为什么大单元是落实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二选择?

因为没有大单元,无法进行学科实践。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不够开展学科实践,所以,一定要在大单元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

比如语文学科中开展学科实践的单元课时就要安排得长一点。学科实践或跨学科主题学习都要花时间的,这个过程就叫做大单元设计。

 

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



我就简单地谈一谈关于评价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分数”,现在几乎大家都在“忙分数”,但谁也说不清分数的意义在哪里。

第二个观点是,没有学业质量水平支撑的分数是“无进阶”的,是无法解释的。

第三个观点是,可喜的是,我国关于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研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意义重大。

第四个观点是PISA测试还是比较规范的,我们的教育也正在往这个方向走,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