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袁照:“好课”面面观

(2023-12-28 08:50:04)

“好课”是相对的,是主观也是客观


“好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是好课,在那里就不一定是“课”。学校、区域的差异,体现在教育理念上,体现在认识的差异上。


标准很重要,有什么样的好课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好课。掌握话语权的人,就是制定标准的人。


“好课”是客观的,“好课”也是主观的。不管怎么说,这个时代是出好课的时代,我国第八轮课改,我称之为系列课改,进行了二十多年,滚爬摔打经过了无数的锻炼,有了一个出“好课”的丰富的文化背景。

有育分的“好课”,也有育人的“好课”


标准也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有时候的标准比较功利,这堂课直接与考试有高相关度,特别是对中考、高考有利,简言之特别能“育分”,这样的课,称之为“好课”,嘴上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校长用人,就是主要以这杆标尺。但是,在各种评优课、展示课、研讨课,又是用另外的标准,体现“台面”上理念,比如,要符合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等理念,没有这些,场面上就是落伍、就是落后,老师参赛就拿不到奖,展示活动、公开活动探讨活动,就得不到好评,学校就没有荣誉。


 

“好课”的多元性当下普遍存在,一个区域、一所学校、一个校长的“双重标准”,像两条平行的铁轨,支撑着中小学课堂这辆列车向前奔驰,这是现状。

“好课”也有时效性,此一时彼一时


“好课”也是有时间的,某一堂课放在前几年是“好课”,放到了后几年就不是“好课”。因为,权威专家的意见变了,或者前一批权威专家被后一批权威专家取代了,见解一定会变,多少会变。


比如,某一节语文课就本身来说不错,课堂设计、课堂结构、课堂节奏、师生表达等都不错,可以它没有放在“大单元”“大视野”“大问题”的背景下教学,也没有跨学科主题性项目化学习的特点,也没有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遇到了当下的权威专家,也不会肯定它是一堂“好课”。

“好课”有土壤的原因,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好课”的实质,是“好老师”。“好老师”才能上出好课,一个“好老师”假如上不出“好课”,那么这个“好老师”一定是不可思议的。


我去某一个地区,或某一所学校,这个老师上的课是“好课”,那个老师上出来的也是“好课”,好课一节连一节。像高原上的群峰,一座山峰连着一座山峰,蔚为壮观。


相反,去某一个区域,或某一所学校,听了这个老师的课不怎么样,听那个老师的课也不怎么样,好像到了一块洼地、低谷,“好课”的荒漠。


究其原因,既复杂,又不复杂。虽然,有诸多原因。这个地区,或学校的“土壤”一定有问题,就是区域的文化、学校的文化有问题。具体的比如,校本教研、校本研修等都有问题。“好课”纷呈的区域、或学校,教研水平一定很高,教研风气好,研究教学、研究课堂成气候,因而呈现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与教研水平。


“好课”不是孤立的,有集聚效应


一个人出现了一堂好课,标志着进入了成熟期,会有一节好课接着一节好课出现,这个人所在的备课组、教研组,即所在的学校,必定有一群人的好课出现,“群峰现象”一定免不了,择机而现。


我去某些区域,或学校,教师流动性大。他们涌现了上“好课”的老师,在各层面获优质课奖项,很快会被人挖走。领导一度犹豫,要不要培养优秀老师了?要不要让老师去参加评优课禁赛了?最后,他们还是一如既往,虽然培养一个走一个,可是他们形成了培养能上“好课”老师的文化、机制,能上“好课”的老师如不竭之泉,源源流淌。


相反,那些“堵”的区域、学校,采取消极对待的办法,想办法不让老师去发展、去参加优质课评选、去获得各种荣誉,结果死水一潭。人是留住了,可是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人,职业倦怠,不思进取,老师自己的不到发展,学校更得不到发展。



一堂好课不是孤立的现象,是一个人努力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必然的成果呈现,更不仅仅属于一个人,背后一定有一群人。


 

人才有高地,一个人才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现象,认真考察一下他的周边,会有一群人,一群人才。古今中外几乎都是如此,各行各业也基本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