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初,老师说这学期要有一个“礼仪宝宝”活动:班里每天会有两名小朋友作礼仪宝宝,七点半到幼儿园,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并问候小朋友和家长。
妈妈问犇犇:“你愿不愿意当礼仪宝宝啊?”
犇犇说:“我不知道礼仪宝宝是干什么的啊!”
妈妈说:“就是要早点儿去幼儿园,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小朋友,向他们问好——Good morning 多多!Good morning
炀炀!Good morning 恰恰!Good morning 潇潇!……哈哈,多好啊!”
犇犇说:“得
Good morning 这么多人哪,我也 good 不过来呀!”
没想到,班里第一对礼仪宝宝竟然是犇犇和恰恰。因为上学期一起演节目,犇犇和恰恰似乎成了公认的小搭档。而当礼仪宝宝的前一晚,犇犇由于哭闹被爸爸打屁股了,睡得晚,所以第二天醒来便匆匆地去幼儿园了。换上衣服,戴上佩带,眼睛还有点儿肿。茫然地站在门口,还不太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不过已经挂上了笑容。


后来,听有的家长说,犇犇表现特别好。问小朋友好、问叔叔阿姨好,声音很洪亮。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和家长说再见。妈妈又打听犇犇的情绪怎么样,据说犇犇很高兴,问候完了没事时就在那儿抠鼻子。哎,太囧!不过肖志一妈妈给拍的照片上,犇犇的手已经是放得很标准了,一看就是经过了培训。

接下来老师把这个月的礼仪宝宝的次序以及文明用语宣传贴出来。这才想到,由于班里女孩儿少,不可能都是男孩儿和女孩儿搭档。犇犇作为第一天的礼仪宝宝,能够和恰恰搭档算是很幸运呢!下一次是两周后,搭档是开心,犇犇听了真是非常开心,因为和开心是好朋友。
可是快到第二次时,因为开心妈妈有事不能早送,开心换到了别的组。犇犇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儿失落,赶紧关注自己和谁搭档,一看是米梓维。和小男生搭档,犇犇的兴致显然没有那么高,但似乎也不讨厌。
第二次当礼仪宝宝,不像第一次那么茫然,犇犇显得兴奋又期待。前一天晚上,很听话地努力早睡,还用惯用句式抒情道:“我最喜欢当礼仪宝宝了!”第二天早上按时起来,并且催促妈妈不要洗漱,赶紧去幼儿园。
犇犇还有一个愿望,因为早走,可以让爸爸也一起去送。到了教室换衣服,戴上佩带站在门口,姿势显然非常专业了,从来没见过他这样正式地站过。米梓维还没有来,犇犇自己站在那儿显得孤单又庄重。爸爸妈妈走的时候,犇犇大声地说再见。

后来,据轩轩妈妈说,早上去的时候,米梓维小朋友也到岗了。犇犇特别认真地问候:“刘橦轩早上好!阿姨早上好!”声音可大了。轩轩妈妈要拍照,犇犇说:“就照一张吧,别照了,我要去吃饭了!”——哈哈,佩带都戴反了!
这些天如果去得早一点儿的话就会看到礼仪宝宝们在站岗。有的小朋友热情洋溢、大声问好、不甘示弱,比如拉姆和妞妞;有的小朋友则像小猴一样上蹿下跳、左顾右盼,一会儿贴在墙上,一会儿蹲在地上,看见人只是笑嘻嘻,比如鲍柏序;还有的小朋友属于腼腆害羞型,自己叨咕着问好,声音小得听不见,比如炀炀、开心等小女生;还有的小朋友不知所措,即便家长主动问好也是呆呆地没有回应,把衣角拽得老长,比如轩轩……总之,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另外,现在的小朋友似乎不太习惯用“叔叔”、“阿姨”这样的称呼,而都是叫“某某爸爸”、“某某妈妈”,老师时不时在一旁纠正。虽然犇犇平时也这样称呼,但当礼仪宝宝时,却用很标准的称谓:小朋友直呼大名,家长分别叫“叔叔”、“阿姨”、“奶奶”等。


到犇犇这儿,班里的小朋友已经都当过一轮“礼仪宝宝”了。这个活动挺好,至少对犇犇来说很好。首先,犇犇会为当礼仪宝宝而兴奋,早晨不再磨蹭。其次,犇犇会认真地问好,即使对那些他所谓不喜欢的小朋友,因为这是他的任务。再次,通过礼仪活动中老师的教育,犇犇开始常用一些礼貌用语,比如和妈妈也说“谢谢”、“对不起”等。
犇犇平时不像有些小朋友那样见谁都热情问好,他喜欢的会主动说话,不喜欢的即使在妈妈的提醒下也不理睬,甚至故意不回应人家的问候。妈妈不断地说,即使对不喜欢的人也要有起码的礼貌,但却不会强迫犇犇非要一一问好。因为这就是孩子不同阶段的特性以及不同孩子的个性,大人不该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去强迫孩子做一些事。不是原则问题,懂得道理、顺其自然也无妨。
不过,很高兴犇犇能够认真地执行礼仪,从真挚而大声地问好开始。相信犇犇会因此逐渐地爱上大声问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