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犇在一岁之前,对书主要是咬、撕、翻;一岁左右,有一个不经意开始的疯狂阅读时代;但一岁半左右开始对书淡漠,甚至连摸都不摸一下;两岁后又开始喜欢听书(犇犇2-3岁的书),对句子特别敏感;三四岁这一年,愿意反复听一本书,常常提出一些问题。
两岁后,犇犇便开始每晚半个小时左右的讲书时间。只要妈妈在家,就从不间断(妈妈不在家,爸爸、奶奶也得临时上阵)。一晃儿,所谓的亲子阅读也风雨无阻地进行了两年。在这段时间里,妈妈在为犇犇选书、讲书这些方面也有一些感触。
1、不盲目选购
年龄段很重要。比如一岁前喜欢认知、一两岁喜欢美图、两三岁喜欢语句明快重复、三四岁喜欢生动的情节、四五岁该喜欢趣味探索之类等等(大体上是这样吧),所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兴趣特点在选择上要有所侧重。
别人说好的书未必就适合自己的孩子。一直对那些所谓的畅销书、星级书、专家推荐书等等没有特殊兴趣,也不关注那些只有书名而没有画面和介绍的推荐。感觉孩子读书就像穿衣服,不赶潮流,适合自己最好。也没有哪本书要必读,就像没有哪件衣服要必穿一样。
2、不追求数量
有的家长几乎逢书必买,柜子里满满的,列出的书单长长的,似乎一天读两、三本都不会重样的。有的孩子总在看新书,几岁下来可能读过几千本了。其实,存书多少并不重要,读过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真正喜欢、记到心里的有多少。
3、不局限风格
现在说起孩子的书,似乎就是专指绘本。绘本漂亮的图画和可爱的文字确实很好,但看得多了(特别是繁多的国外绘本),难免也会审美疲劳。所以这一年又给犇犇订了一些期刊画报。相对于绘本,画报的内容和语言更丰富多样,犇犇特别喜欢。所以,时不时换换口味应该更好。
4、不强迫阅读
犇犇都是每晚睡前让妈妈讲书半个小时左右,他自己特别盼望和享受,是一项绝对不能取消的活动。妈妈从不利用其他时间主动讲书,除非犇犇自己要求或做一些游戏书。常听有的妈妈抱怨孩子不爱看书,追着讲都不听。为什么追着讲呢?阅读是一个好的爱好,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习惯,但不该强求。
5、不劝导喜好
每晚,妈妈根据犇犇上床的早晚决定讲几本书,讲什么则完全由犇犇自己定。至于一本书里他要听哪个故事不听哪个故事,也完全由他自己做主。比如犇犇对《幼儿画报》里学画画的儿歌还有僵尸之类的故事不感兴趣,一般都是跳过去,妈妈只是“听命”。犇犇常会连续很多天都选择同一本书,妈妈也从不劝导。
6、不干扰思路
讲书时妈妈只是读,不加以解释和分析。可能有的家长喜欢读一两句便扩展一些内容来帮助孩子理解,总觉得那是大人的想法,孩子未必是那么认为的;或者孩子还没有理解到那个程度,而大人先入为主地占领了他们的思维。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相信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对于纯粹的故事,妈妈基本不会设置问题,更不会突然问这个字念什么之类的。有疑问犇犇会自己提出,妈妈也不会先把所谓标准答案说出来,而是引导犇犇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他说得幼稚,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也不过于纠正。感觉这样可以让孩子保持一种自己的思路和表达方式,而不是遵循大人的。
7、不要求复述
两三岁时,犇犇喜欢自己嘟嘟囔囔背书里的故事,但拒绝给人表演。后来,幼儿园里有讲故事比赛,犇犇说不爱参加,妈妈就不再勉强。而讲书过程中,妈妈读错了一个词,犇犇便马上纠正。日常说话时,犇犇也常常用书里的句子或句式来“旁征博引”。
细想,复述的重要意义不过是表演,因为复述情况是需要旁人来观看和检验的。如果孩子真的理解了书中的某一部分,并且能准确、生动、幽默地用到自己的语言中,是不是要比背诵和复述更好呢!通过理解与感悟,变为自己的精神营养,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除此,给孩子讲书时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有个平静的心情。有时,妈妈也困也累,但如果把坏情绪带到讲故事中,就等于把坏心情传染给了孩子。所以尽量做到,如果讲书就好好讲,哪怕是刚刚生过犇犇的气。另外,希望今年可以带犇犇去书店,让他自己选喜欢的书。
这是两年来陪犇犇读书的一点儿想法。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经过后的一点儿总结,仅是个人感悟。可能有悖于主流观点,也可能不同于许多家长的做法。当然,也只是犇犇三四岁的阅读状态而不代表以后。其实在阅读中,家长有个好心态、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自己(尤其是对犇犇妈这样的懒人来说)也是轻松省事的。
阅读,对于孩子来说,现在是一段亲子时光,以后可能是一种独处方式。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读书的意义也绝不在于阅读的本身。而现在,在一些商业理念的冲击下,人们可能过分夸大和扭曲了亲子阅读的实质。
不要求孩子把“读万卷书”作为人生的追究和炫耀的资本,所读之书能够指引他“行万里路”,才是更有意义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犇犇的阅读充满了轻松与随意,能够开心、惬意足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