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年,每晚睡前妈妈都得给犇犇讲书,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犇犇对这个半个小时很在意,也完全形成了兴趣和习惯。这一年,犇犇的书也堆得很高了。除了绘本还有特别喜欢的画报和游戏书等。和许多小朋友的书比起来虽然并不算多,但种类很全面。而且,妈妈对选书也有了不少体会和见解,感觉为犇犇选的书都很合适。

绘本类:

《小睡熊波波系列图画书》是犇犇三岁生日时恰恰妈妈送的礼物。以波波为主人公,讲了三岁左右小孩子的日常活动,贴近生活,特别注重细节描写,长短适中,语言通俗。讲起来也很轻松。
犇犇很喜欢这套书。其中有些细节是他也经历过的,但更多的是他还不熟悉的,比如滑雪、去博物馆、看马戏、乘飞机、去海边、去农场、去游泳、坐火车。这些可以通过看书有所了解。

《小兔汤姆成长的烦恼图画书》是很多小朋友都有的。与《小睡熊》相比,主人公汤姆的年龄更大一点儿,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中,更多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以前,犇犇曾经有五本:《汤姆走丢了》、《汤姆的小妹妹》、《汤姆上幼儿园》、《汤姆挨罚》、《汤姆去海滩》。当时犇犇特别害怕《汤姆走丢了》,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拒绝听这个故事。妈妈问原因,犇犇说很害怕自己也走丢了。
后来,终于买全了这套书。都讲了一遍后,犇犇特别害怕《汤姆的外公去世了》和《汤姆的噩梦》。有一次讲完后,犇犇大哭起来。其实,犇犇直到现在还不明白“去世”,当然他没追问妈妈也就没主动讨论,但是他能被里面的基调所感染。再后来,犇犇像是故意要锻炼自己似的,不断地让姥姥姥爷讲这套书,尤其是讲感觉紧张和害怕的几本。现在已经不再害怕了,表示很喜欢小兔汤姆。

《不一样的卡梅拉》大概小朋友都会有。它的经典之处在于生动鲜活的语言、图画和想象力。
犇犇刚出生不久,芃芃妈就送了这套书,不过直到三岁后,才真正地给犇犇读。这套书标志着2-5岁亲子共读、5岁以上自主阅读。不管大家如何说好,个人还是觉得三四岁的孩子对这套书的兴趣在于好玩儿的画面和比较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而对于整体故事的理解还是有难度的。至少犇犇是这样,他喜欢听,但一口气听完一本后还是觉得有点儿“迷惘”。说实在的,妈妈讲得也有点儿疲惫。

《爷爷一定有办法》和《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当时一起买的,都是较为经典的绘本。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画面,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小角落,都流淌着温馨浓郁的情感。属于不同年龄段能够读出不同感悟的书。
犇犇能够明白其中的故事,对于那些情感,他也许还不能完全地体会和描述,但讲完这样的书,能够看得出他眼神流露出的小孩儿般的淡淡伤感。

那正是妈妈要求犇犇坚持每天刷牙而犇犇不太喜欢的日子,恰好在一个博友的博客中看到《我不要刷牙》这本书,于是就买下了这套《噼里啪啦:好孩子打开看》。不吃饭、不睡觉、不刷牙、不去医院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不情愿的事了。这套书简单生动,都是从孩子的反面心理入手,加上正面对比,特别容易让孩子接受道理。加上几乎每页都有的立体拼接,读起来很有趣。
有一段犇犇总是反复听这套书。当然,早已坚持每天刷牙了。至于好好吃饭、睡觉、去医院的道理,也早就不言而喻了。

这套《噼里啪啦:大自然绘本》也是妈妈发现一眼看中便买下。可能通过接触,对韩国绘本还是很有好感的。这套书讲了一些自然现象和小朋友们的相关生活。除了特别美的画面,它的语言非常好,有点儿像一个很细腻的孩子写作文的语气。里面也有少数的拼插图片,总是让小朋友猜呀猜,很有悬念。个人觉得,大一些的孩子包括小学生都很适合看。
犇犇最喜欢的是《每天都在长大》和《四季转呀转》。 当然,有些知识的描述也许他现在还不能都理解,但其中的美感是能够显而易见的。

《亲子阅读树(4岁)》是关于健康生活、社会交往、科学探索、语言发展、艺术表现几个方面的故事。故事相对简短,其中的道理在故事中体现得较为含蓄。
对这些小故事,犇犇还都很喜欢,还一个劲儿要求妈妈买3岁和5岁的。

关于如何保护自己,家长有限的语言和生硬的说教真是不容易让孩子接受。所以,通过读书明白这些道理是很好的途径。《学会爱自己》这套书妈妈也是一眼就喜欢。不要被摸、不要被亲、不要跟陌生人走这样的事,也许对三四岁孩子来说是模糊又敏感的。他们可能没有直接地遇到过类似的事,至少没有很明确自己的感觉,但这种朦胧的不情愿和恐惧感是真实存在的。
故事不长不短,相对简单。犇犇在听了第一遍之后,似乎心理豁然开朗,好像一些隐隐约约的感觉和道理终于得到了解说和求证。妈妈问他遇到书中讲到的情况该怎么做,犇犇简短有力概括性极强地说:“别摸我!别亲我!我不跟你走!”

心情不好、做错事挨说、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意分享几乎是犇犇上幼儿园之后的常见主题。《我可以做得更好》这套书正好概况了这些内容。
其实,现在的犇犇对辨别是非、道歉、分享已经不是难事了。但对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被拒绝后该如果做是非常需要学习的。其实,妈妈也很难给出一个好的答案。第一遍讲过这些书后,犇犇对《我讨厌被拒绝很感兴趣》。但是书中的方法他很快就学会了。然后妈妈故意制造一些情境检验犇犇的做法,犇犇非常智慧地学着倾听原因、努力商量、接受现实、调整自己。当然,这只是实验地学习。要想真正掌握这些,不是一次两次可以实现的。大人也需要努力,何况孩子。

妈妈一直觉得,这么大孩子最需要学习的就是控制情绪,所以对这类的书也很感兴趣。《我的感觉》里都是一些零散的小句子, 有叙事有抒情,说出了小孩子应该学习的一些情感把握方式。
这套书买得比较晚,犇犇还没有完整地听完。但是都非常喜欢。

除了上述这些,犇犇每月还有《巧虎认知绘本(快乐版)》。它是《巧虎》的一部分,以认知为主。现在犇犇订的是3-4岁的,主要是通过小故事学习数形和数序、分类、配对、5的合成、比较和平面图形。不过,这些对于犇犇来说已不是问题,几乎是说过一遍便不再重复了。只是犇犇对这些小故事还非常感兴趣,常常要听。
画报类:

妈妈觉得总读绘本是有局限性的,于是订了画报。《巧虎乐智小天地》是犇犇非常喜欢的。它是按照年龄段来设计内容的,所以和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心智的发展结合得很好。比如3-4岁上半年的内容是:幼儿园的新朋友、食物宝宝有营养、健康小卫士、早睡早起、送玩具回家、家务我来帮。每期围绕一个主题,故事简单易懂、是非明确,感觉这些对犇犇的影响很直接,胜过那些生硬而笼统的大道理。
这套画报非常精致,还配以各种形式的玩具。犇犇尤其喜欢看光盘,对巧虎中的每个人物都特别熟悉。3-4岁正是懂得道理、养成习惯的时期,许多大人天天讲的道理孩子也未必听进去,而画报里的故事用很简短的故事和句子就能让孩子接受。

相对于《巧虎》,《幼儿画报》的针对性没有那么强,语言不那么真实精致,内容也比较繁杂,每一个故事也是针对3-7岁设置不同的问题,而犇犇能够回答并且感兴趣的往往都是5、6岁那段的。不过犇犇还是比较爱听,尤其是关于生活中的小科学小常识之类的。至于问题,一般只看看判断是非之类的。

《嘟嘟熊》是今年刚订的。还是《幼儿画报》里的那些人物,故事相对少一些,似乎也浅显些。每期有一本精致的立体书。也许《嘟嘟熊》略显幼稚了些,不过其中的连载是犇犇刚刚遇到也非常感兴趣的形式。
其实给犇犇订画报一方面是因为每月发到幼儿园,孩子有个期盼。另外画报都附带质量很好的光盘,犇犇最喜欢光盘,偶尔看光盘,从不看电视。而且,看看国内的画报,也弥补了大量国外绘本所带来的局限。事实证明,犇犇对这些画报的兴趣要更高于那些绘本。
游戏类:

《巧虎认知游戏书》也是《巧虎》每期附带的(只剩这几本了,其他的都不知被犇犇放哪儿了),相对于其他的游戏类书,它的年龄针对性很强,并且与当期的认知绘本配套,而且附带的贴纸也更加精致,一些问题还需要叮咚笔配合回答。

这两本《植物大战僵尸迷宫》是妈妈随意买的,那是犇犇刚刚接触走迷宫游戏并且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后来一比较,这居然是非常经典而且很有设计感的迷宫书。因为对植物僵尸不曾了解,所以有些时候犇犇对其中的名词都不太懂。不过这本书里的迷宫真是各种各样很有趣。

这两本《找不同(4岁)》虽说也是针对四岁孩子的,但风格都很一致,形式几乎没有变化和突破。对于犇犇这种接触找不同游戏时间不长练习也不多的孩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几乎很快就能准确完成。
去年,妈妈还非常不愿意和犇犇进行这种游戏互动,因为给犇犇讲这类书几乎就是妈妈一个人自娱自乐,犇犇似乎只看和听,而不愿参与,大概也不太会,便有自卑心理。而现在,犇犇会得越来越多,也有了自信,妈妈也喜欢和犇犇一起玩儿这些了。
教材类:

每个期末,幼儿园都会把一学期的教材发回来。妈妈翻了翻,才发现这些教材确实是很好的幼儿园读物。比较系统的教材就是《亲亲自然课本》。原来,犇犇在幼儿园学了这么多科学知识。问起来,犇犇也说得很准确,只是平时不爱显摆罢了。

另外还有英语、数学、语文、科学包括体能等课本。只是犇犇扔得到处都是,有些都找不到了。

犇犇3-4岁看过的书大概就是这些,还有些零散的就没有整理,当然犇犇2-3岁的书也常常。每天雷打不动的半个小时左右讲书,还有偶尔的随意讲,想起来每本书都已经读过若干遍了,而犇犇也都熟悉无比了。从犇犇身上,对于三四岁的孩子读书有以下体会:
1、书的数量不必太多,这一时期往往喜欢重复阅读,越熟悉的越爱听。
2、书的种类可以多涉及一些,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选择。
3、这一时期的孩子似乎更喜欢情节生动、略带一点儿悬念和探索式的故事和游戏。
4、一些关于行为习惯和心理的故事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做得更好。
(更多见《给犇犇选书讲书的七“不”原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