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观察】失去韩寒,是应试教育的错吗?

(2012-03-27 14:31:35)
标签:

韩寒

中国

应试教育

《福布斯》

咬文嚼字

教育

分类: 教育笔记

http://s5/bmiddle/5cf2231fgbc33ac43e614&690



 

前不久,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公布了对韩寒博客的“围观报告”。语言文字专家称,韩寒的博文风格犀利睿智,论述痛快酣畅,但错字病句比比皆是,如“权利”和“权力”混淆,“不知所终”写成“不知所踪”;身为著名赛车手的他,还多次将赛车术语“勘路”,误写成“堪路”……专家认为,这是“没有经过严格和系统化语文训练留下的后遗症”。

韩寒从成名之始,就被视作反应试教育的“标本”。他16岁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同时期末考七科不及格,其中包括只考了40几分的语文。韩寒随后退学,数年后,这个差生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为什么那些写出高考满分作文的学生,最终泯然众人;而语文不及格的差生,却成为文坛重量级人物?

  有人甚至把韩寒的经历,与钱钟书、朱自清、臧克家等大师的传奇相提并论。这些老先生在报考大学时,数学几乎交白卷,却依然被名校破格录取,从而登上文学圣殿。但与韩寒不同的是,当时他们的语文成绩都十分出众。那是不是我们的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呢?一个事实是,大师们的传奇,在今天已很难重演。1930年,臧克家报考青岛国立大学时,作文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而如果今天有考生,胆敢在高考试卷上,轻描淡写地留下这样三句真言,则无异于“慷慨赴死”。

 

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的确存在遭人诟病的理由。典型事例如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当时有道阅读题选用了《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孰料原作者做了试题后,竟然不及格。而最为荒谬的是,一道题“让考生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的原因”,作者称“标准答案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当时韩寒对此的调侃,在网上被奉为经典:选文章应选作者“上个世纪就死了,才能死无对证。”

 

在舆论导向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界逐渐开始重视对偏才怪才的吸纳,并在09年“大爆发”。比如当年轰动一时的甲骨文高考作文,虽然最终因离题只得了6分,但考生黄蛉因古文字专才,而被四川大学特招。同年,武汉考生周海洋,在考场洋洋洒洒地写下古体长诗《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号称“最牛高考满分作文”。虽然他总分仅370分,但仍被三峡大学破格录取。

  这些佳话,似乎让我们又看到了大师辈出的民国教育的美好时代。但可惜,佳话只能流传一时。数年后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川大特别为黄蛉安排的导师愤而辞职,导师怒斥他“不是这块料,吹起牛来比谁都厉害”。周海洋则是数门功课挂科,连所擅长的《古代汉语》也未及格。一心培养他的校方,颇为失望。

 

  绝大多数应试教育的“叛逆者”,没能走到成功的彼岸,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中极少数的成功者,被媒体无限放大了,比如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这些辍学生,也包括韩寒。这让有些人忽视了,绝大多数成功者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福布斯》杂志曾选出中国最年轻的60位亿万富豪,几乎无一不是学历傲人的“知本富豪”。《福布斯》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正是“一开始就接受了最正规的教育”。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经济体制,中国应试教育也有着许多不完美,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教育体系正不断地为中国的经济崛起,输送着优秀的人才。《咬文嚼字》总编辑郝铭鉴,对韩寒语重心长的提醒,可谓对应试教育的理性评价:韩寒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缺失;“韩寒学到了在传统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但他也放弃了在传统教育中应该学到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