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求其解的医疗百慕大现象(原创)

(2016-04-14 17:33:20)
标签:

医疗

百慕大

商业资本

公益

养老院

分类: 医疗关联

今天,对中国医疗的评价太多,以至于连我们这些“业内人士”都难以用观点来表达观点了。

这些网络大V、大咖不同于智库型评论家,先入为主的想当然型人物居多。评论交锋的各方不管怎么论剑,“市场”二字的频率始终最高,几乎成了医疗事业发展绕不过去的绝品关键词。医疗“市场化”的提法,如今已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了,感觉从以前的不好回避,渐进到了不可逾越的地步。

    市场化的医疗到底好不好呢?从竞争的原动力来看,市场化可以摈弃垄断走向公平。在鼓励性政策的催生下,借用共生共荣的商业模式,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从运行层面来看,市场化之后的一段时间,“看病难”(准确的表述是看病扎堆)的问题确实会有所缓解。这是由于医院数量的增加,即提供服务的机构多了,用当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供给侧有力了。

   分析当前流入医疗“市场”的商业资本,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来自公益慈善机构的“闲置”资金,大多数是其他投资遇阻后的再生产资金。这些资金为风险利益而来,不具备公益性,也无分担社会责任的意愿和义务。由于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鼓励措施,往往是战略层面的愿景多,战术层面的考虑不够,很有可能会导致医疗机构配置的失衡或过剩。

俯瞰神州医疗,市场的这只手在不断地与医疗紧扣,现实并没有出乎忧虑者的预判。现在的某些地方,甚至将现有公立医院的二次搬迁作为拉动房地产增长的手段,有的还放开政策以招商引资的形式招徕商业资本建设医院。由于地方官员们的畸形政绩观的影响,医院配置失衡和过剩是迟早的事。无论是失衡还是过剩,都将引发资金链和服务链的“骚乱”。不过,最坏的结果是将来我们不缺养老院,因为这些过剩与失衡的医院会为养老提供房屋建筑物储备。现在我们就可以揪心地臆想一下,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一次出于稳定和优化的考虑,又来回购这些濒临倒闭的产业呢。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商业资本进军医疗,投入百分之三十(甚至还没有)的建设资金之后,主要靠是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这些商业大佬,我认为慈善家和社会公益人士并不多,或者干脆说没有。现实很骨感,这些由商业资本支撑起来的医院,尽管大多都冠以非营利性医院的头衔,Ta们的公益性难以回避其资金的“出身”问题,追求利润是Ta们的必然选择。

公立医院要体现公益性,这是时代的要求,但又遭遇时代的尴尬。国家从前对医院的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其产出又并不匹配。这样,公益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既然欠债亏损,为什么还有精明的商业资本前赴后继地扑向医疗呢?既然人家贷款融资建设医院,为什么公立医院自己不去扩大规模呢?何况公立医院已经占据了市场高地、拥有较高的品牌优势。限制公立医院自身规模,又盲目鼓励商业资本加盟,这就是目前的医疗百慕大现象。

    必须承认,中国绝大多数医院不是公益组织,要成为公益行业也不可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体现相应的公益性还是必须的。但是,商业资本成群结对“入驻”医疗之后,这种社会责任很难实现,自觉自愿、平等共担的理想很有可能只是一时一地的柏拉图。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设计,让商业资本去做创新产业的事,让公立医院去为人民服务,这样会不会皆大欢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