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门户网站,每天都少不了对医院的指控,哪怕是政府出台支持医院的政策,也断不了反对者的批评。如果你进入论坛,医生成了白衣狼甚至白衣魔王,那里俨然是医生和医院的批斗现场,此起彼伏的声讨之后,还有偏执者喊出的埋葬声。
杂音,成了与中国医院比目连枝的影子,缠绵床褥。有人问,医院怎么了?
客观地讲,现在的医院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但这种进步和发展离老百姓的期待太远了,于是,恨铁不成钢、恨钢不成材的心理把老百姓纠结得不理智了,“医纠”“医闹”成了医院的第一头疼隐患。和教育不同的是,医疗做不好会要了人家的命,教育没成功有人也可能在怨恨自己孩子的智商不如人家呢。
医疗、教育和住房号称当今三座大山,大山压顶没有民怨是不可能的。回看已经进行了二十几年的医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型疾病、新型病毒、未知细菌和公共卫生事件又加重了老百姓的担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寻找症结的过程中,又遭遇了投入不足、配置失衡、价格失控、医德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讲一句良心话,面对问题,我们的政府一直在努力应对。然而,到底要政府建多少医院,到底要病人交多少钱,到底要病人在医院等多长时间,谁也无法说清楚,就算说清楚了,医院能否实现也成了很大的难题。没有必要回避,医院还有红包,还有回扣,还有过度医疗,还有滥用药物,还有不检点的医德医风等现象。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还在追逐经济利益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国民还继续对医疗保持冷漠,那一定是民生的悲哀。我们知道,在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媒体造势下舆论的助推,之所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媒体是大众的,注定要为大众说话,就算话说偏了、说过了,也是可以理解成态度是激进的,完全没有声音是绝对不可理喻的。医院要有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媒体,不为民众说话的媒体是没有责任感的媒体。今天,社会对医院的呼唤,可谓是建言和怨气并存,医院要把建言转化为行动改善,态度决定一切。至于怨气,在智者心中可以化解成和气,就看你愿不愿意做智者。医改不会是一马平川的事,没有诟病就不可能要改革。再伟大的人物,也没有绝对的伟光正(伟大、光明、正确),不可能一生光荣。医院的诟病沉积已久,不刮骨疗伤难见功效,但所有诟病并不见得是从医生而来、由医院而生,医院应该相信“城外”的人也大有观点之人,包容谅解的国民大有人在。
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何况,改过才能自新。
社会公众对医院诉求式怨气,反映的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声音。作为医院,应该看成是推动医院服务管理改善的良机。关键时期医院要调整心态,理顺心气,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与“质问者”和“愤怒者”一起来检省自我,有同舟共济的姿态何尝没有握手言欢的结局呢。如果真能够做到闻过则改,说不定能够换取病人不计前嫌的谅解。深圳市儿童医院“先天性巨结肠事件”就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病人从不理解到媒体上拔刀相向,到最终的悔意谅解。这一次,医院的理智赢得了媒体的尊重,懵懂的媒体也在纠缠中慢慢成熟。
社会对医院的质疑很多,大多数缘于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是空谈。发展,并不是要建无穷尽的医院、建无比高的大楼。依我的看法,要在现有存量规模的基础上,只有先解决效率和廉洁的问题,再解决质量和服务的问题,才能把老百姓的心绪从抵触转移到谅解。必须重视,还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要让老百姓知道,医改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医患双方都要有耐心。给老百姓的承诺,千万不要超越自己眼下的能力,实实在在的困难需要实实在在工作和时间去化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均拥有的医生却是最少的。这个现实问题需要让更多的国民了解,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医疗上没有闪失,体制机制上没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那一定是神话,或者说也难得有贡献。美国的医改进行了一百年,到现在还并没有完全实现医保全覆盖,民怨很大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突破。当然,美国的问题有美国的原因,我们的医院不能因为“杂音”所惑,不能停止医学科学的探索和疑难危重症的救治。
“杂音”,是老百姓对改革的一种善意担忧,是支持和帮助的另类表达方式。就像山间的激流,原是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利用得好可以造福人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