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健康报》主任记者方彤约稿,要我谈谈医学科普宣传的体会。
医学科普关联“看病难”,但做好知识普及却并不容易。
做医生的都知道,“看病难”很大程度上,难在病人对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不了解,对医院和医生的特色特长不了解。于是,要么盲目求医,小病大治,大病乱投医,一窝蜂往大医院挤,客观上加剧了大医院的“看病难”。要么讳疾忌医,无法预判疾病发展的后果,导致病情延误,急性病变成慢性病,慢性病变成疑难病,疑难病变成了绝症。
其实,病人盲目求医也好,讳疾忌医也好,都和我们的医学科普宣传普及有关。但是,依目前各医院的现状,医学科普还并没有作为医务人员的能力评价指标。我们都知道,医学论文和医学科普有必然的联系,并不存在什么绝然不同的区别,只是目标人群不一样而已。论文是给业内的同行看的,科普是给患者看的。医学论文反应的是医生或护士的专业能力,医学科普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医务人员的判断、传播和沟通能力。医学科普是基于为患者提供疾病的自我预防和自我甄别,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国民都有一定的疾病预防和甄别能力,对于全民健康素养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的医学科普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主要原因是对科普的认识不够,制度的激励不到位或是没有发挥出来。作为一种写作爱好去倡导,医生对撰写医学科普文章很难得有积极性。众所周知,医务人员本身的业务工作就很忙,由于晋升所迫,需要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写论文搞科研上,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科普就自然要为个人的专业发展让路。这个时候,医院如果还是简单地将医学科普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去培植,科普就可能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副产品,自然就没了繁荣的“市场”。
医学科普的宣传普及需要观念和制度上的“齐头并进”,认识上有了高度就不愁做不好。1、转变医学科普宣传观念,要上升到缓解“看病难”的高度去看待医学科普的写作和普及。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提升了老百姓对健康的认知水平,有利于防病治病科学意识的普及;2、建立和完善医务人员综合评价体系,将科普宣传纳入医生或护士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指标;3、加强医学科普写作的培训指导,培养出一大批能写会写想写的写作爱好者;4、增加医院内部考核指标,对发表的论文要求有相对应的科普文章予以补充,相关报刊要优先刊发;5、提高对医学科普写作的大局意识,要上升到助推医院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层面上来。实际上,传播科普的同时也拓展了市场,推介了自己;6、医院要加大对科普写作的激励,在评选评优、晋升晋级方面给予“照顾”。
医学科普是医学科学百花齐放的另类奇葩,需要精心培植。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要把医学科普宣传当做社会医学的重要工作来抓。
注:本文刊载在《健康报》2012年6月4日星期一第8版“医学论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