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杰
来自云南彝良县在福建泉州中泉制釉公司打工的袁龙华,于去年8月在连续13小时工作后不慎掉入滚烫的浆池,导致烧伤面积达99%。虽已救治数月而侥幸生还,但厂方不堪后续植皮等高额费用,已屡次拖延缴付治疗费,甚至暗示家属放弃治疗,等袁死亡后再赔偿。(新华网1月22日)
寒潮如期而至,而这则新闻更让笔者感到不寒而栗。如果厂方确有用工人生命讨价还价之举
,那确实是把人异化为物了,用很多网友的话说,“人人得而诛之”。于情于理,厂方都应该竭尽全力救助到底。
仔细思量,这个网友唾骂的“无良资本家”岂止名利双失,还很无脑。这个小镇上生产陶瓷釉料的厂家,从车间图片看来并非什么暴利行当,就是我们都见过的那种简陋粗鄙的传统行业小作坊。之前该公司已为一名员工工伤赔偿过数十万元,为什么不对浆池加以安全防护,为什么要驱使员工加班呢?等到为袁师傅工伤累计花费了140多万元之后(据称还是借高利贷的),其当然巴不得一了百了,权衡利弊之后的龌龊谈判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到如今,厂方是否像祥林嫂一样懊悔不已?
从另一个角度看,上述的资方与劳方“共损”的困境,可能只是众多小企业运行的一个缩影
。我们当然期望每家工厂都是干净敞亮、安全环保、提供五险一金的现代化企业,让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的人们在为生存奋斗的同时体会到人的尊严,然而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难以规避经济周期的运行。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如泉州中泉制釉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欲实现盈利,没有能力在安全作业防护和员工权益保障上投入更多,而外出务工的老乡们能够保住一份工作已经不容易。
这样说并不是为当事企业辩解,“希望员工早死”的企业绝对堪称“无良企业”,只是要看到,一名员工的严重烧伤,差不多已经让这个企业濒临破产了。由此笔者想到,袁师傅因工烧伤,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帮扶?而且这种帮扶应该是制度性的。离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救助机制,企业主自顾不及之时,又能如何善待员工乃至承担社会责任?
据最新报道,此事已引起福建省总工会以下四级工会的重视和介入,多举措以解袁龙华及其家属的燃眉之急。这个消息,让一个令人感到彻骨寒意的事件有了一丝暖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