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是局长”背后的官场话语隐忧

(2015-11-23 01:39:33)

姚文晖

 

    国家审计署公布数据显示,贵阳市3万套保障房闲置。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小区房子虽已建好,但是水、电等还不能入户,老百姓有房却迟迟住不进。记者就此采访贵阳市住建局,谁知到了局长办公室,一名男子听说是采访,竟然直呼自己不是局长,只是过来看工作图的。但是记者在贵阳市住建局网站上发现,这个自称不是局长的人,正是局长刘朱。(央视新闻11月22日)
    刘局不敢承认自己是局长,怕的是什么呢?
    如果刘局以局长身份回答记者提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说真话。投资高达85亿多元的3万套保障房为什么闲置?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都是哪些部门的责任?倘若一五一十如实回答,必然暴露出一大堆问题,可能涉及到本部门责任,可能涉及到兄弟部门责任,还可能伤及上级颜面……所以真话不能说;二是说假话,文过饰非。当然,假话日后被戳穿了,会有很严重的后遗症。
    在住建局局长这个位置上,关于保障房存在的问题,刘局不可能一问三不知,什么都不说。所以情急之下,只好说“我不是局长”,躲得一时是一时。
    这事往小了说,是某些官员的媒体素养或曰“危机公关能力”太差。现实中某些官员对媒体的“正面宣传”喜闻乐见、求之不得,而涉及所谓“负面新闻”时则有畏难和抵触情绪,特别是未经事先安排的、突如其来的采访,往往让一些基层官员手足无措。
    有网友说,局长当着记者面不敢承认自己是局长,足见心虚。这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保障房建设的主管部门,早已建成的几万套保障房因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建局肯定难辞其咎。但政府部门工作没做好,并非不可以坦承之事。局长躲避记者采访,甚至连自己的局长身份都不敢承认,这里不仅是怕被追问部门失职之责,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怕“说错话”。
    国家审计署公布了非常不体面的数据,国家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这对地方而言是相当严重的事情,如何应对舆论质疑是个必须慎重对待的大问题,需要经组织研究、“统一口径”后才能对外发布相关信息,一个住建局局长大概无权擅自接受媒体采访。在刘局看来,“说错话”的后果,可能比保障房闲置这件事情本身更严重。
    “统一口径”之后的官方表态很快就出现在贵州省门户网站“金黔在线”上,大意是审计署的报告很客观,央视的报道属实,贵阳市将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尽早让闲置的保障房投入使用,同时将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应该说这个回应是诚恳的,基本可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其实这些话住建局局长也可以说,至少可以在自己的职务权限内说一部分,但他不能说,必须由组织来“定调”。局长如果说了,就是犯了某种官场忌讳。
    局长当着记者的面不敢承认自己是局长,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局长很猥琐,很没有担当。除了局长应对媒体采访的能力问题之外,更多地凸显出某种官场话语隐忧,即不能“说错话”。这里的“错”未必是真错,而是不能与“统一口径”保持一致。一些官员在公开场合说话,开口就是打官腔,空话套话连篇,也与这种官场话语隐忧有莫大干系。
    事实上,媒体和大多数民众并不反感官员说错话,怕的是官员不说话。官方也一直在呼吁舆论应允许官员“说错话”,这固然有赖于媒体和公众的包容,同时更需要官场尤其是官员的上级能够给予说话的官员更多畅所欲言的空间。如此一来,愿意戴着面具打官腔的官员必然越来越少,也不大可能再出现说“我不是局长”的局长。
    刘局说“我不是局长”,这对他的个人形象是个重大损失,估计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笑谈。而在民众眼中,官员形象就是政府形象,官员没担当,政府就没担当。3万套保障房闲置已经让当地政府蒙羞了,一句“我不是局长”,更是火上浇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