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浙江金华市某派出所接到警情:一家企业里,一名小伙子报警自称被人绑架了。警察赶到现场发现,原来是报假警,报警人小李是这家企业的职工,他说:“你们看看,晚上吃饭都是蔬菜,肉也没几块,我提出来出门自己花钱去吃,管理人员还不让,说影响加班。”
(《扬子晚报》8月2日)
“与发现一颗新星相比,发现一款新菜肴对于人类的幸福更有好处。”法国美食家萨瓦兰的这句话,在职工“食堂肉少找警察”一事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于一名“什么都能忍,除了饭难吃”的吃货来说,食堂肉少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吃货”以一种自嘲、自矜的方式实现与自我的和解、与群体的交流以及同社会的融入。
在制度设计的图景里,110是为了给老百姓“等不及”、“伤不起”的危难险重情形提供社会支持,“食堂肉少找警察”显然背离了预设轨道。报假警不仅切割了社会信任,也让急救资源没有“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的失范行为,理应接受相应的规训和惩罚。就此而言,“食堂肉少找警察”是一种错乱利益表达。
尽管有些剑走偏锋,“食堂肉少找警察”却有“沉没的声音”需要打捞。作为一个刚转型的企业,员工晚上加班累不能仅停留在“给足加班费”,还需要在其他方面给予更多的权益保护和人文关怀。让员工吃上安全、可口的食物表面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实际上却事半功倍——只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就可以提升工作绩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与传统的工人只讲究多挣钱、对食堂饭菜质量“吃饱就行”的利益诉求相比,“食堂肉少找警察”却让我们见识了新一代工人的“异质性”。伴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对食堂饭菜的质量小伙子不愿意“忍气吞声”,先后向食堂和企业管理人员表达利益诉求;在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格局下,这名小伙子便试图离职。
一项调查表明,职场90后离职率整体高至3成,这些“说走就走”的新生代员工让不少企业老板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难以适应。90后要想在职场中有所作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终究不能长久,而是要树立明确的职业定位,正确处理好时间冲突和角色紧张,实现期望和现实的大体均衡。“食堂肉少找警察”固然暴露出企业的不足与短板,以吃货自居并为“说走就走”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何尝不是一种“乌鸦的迁徙”。
在一个利益表达越来越受尊重的时代,“食堂肉少找警察”虽然用错了方法,其背后的利益诉求却值得倾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