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衡南县原花鼓戏剧团部分演职人员在衡阳市专业剧团新创剧评比汇演上,突然打出横幅,称18年未拿工资,“要吃饭,要生存”。事发后领导下令熄灯,观众纷纷退场,现场非常尴尬。当地官方16日回应称,“18年未发工资”的说法并不妥当,该县原花鼓戏剧团属于差额事业包干经费拨款单位,发放工资主要依靠演出收入,当地财政给予了部分补助。后来由于当时演出市场需求旺盛,剧团演职人员陆续脱离单位,并与单位达成协议,采取“自由组队、集股分红”模式参加社会演出,演出收入不再上交单位,单位也就不再负担演职人员工资。
中国新闻网7月17日
罢演讨薪是无理取闹吗?
刘昌海
如果按照官方的解释,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些演员在演出市场好的时候采取“自由组队、集股分红”模式参加社会演出挣大钱,现在不景气了却想回来吃公家饭,找政府要钱,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不过,如果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恐怕演员们不会有中断重要演出、在台上打横幅讨薪的底气,而相关领导也不必迅速让人关掉演出灯和照明灯,甚至还要求现场的记者都关闭摄像机。这么做,只能说明官方有理亏的地方。
其实从官方回应的话头话尾,我们也能听出一些弦外之音。比如当地官方称,现在正积极着手解决三大问题:保障财政预算经费用于该单位人员医保、社保相关费用的缴纳,确保退休人员基本工资发放;加快衡南剧院建设,切实解决单位无办公场地、无排练演出场地问题;抓住文化体制深化改革契机,确保该县花鼓戏演艺公司规范化、正常化、市场化运行。
这样的回应如果反过来理解,就是剧团演员的医保、社保一直未正常缴纳,退休人员基本工资未正常发放;剧团没有办公场地,也没有排练演出场地。如此多的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能说官方没有一点责任。基层职工不是逼急了,不会采取极端的手段表达利益诉求。
花鼓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衡南县花鼓戏剧团的职责就是传承发展花鼓戏剧种。从报道中我们看到,在18年未开工资、没有办公地点、没有排练场地的情况下,这个剧团仍然享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甚至在演员们要靠接婚丧嫁娶的商演谋生的情况下,还创作演出优秀剧目参加官方组织的汇演。可以说,这些演员对得起这份事业。
在文艺院团改制的过程中,很多省级以下的院团都遇到了困境,县级的小剧团则更加生存不易。有现场观众说,很多人看到讨薪的一幕都流了泪,“没想到他们会在这种场合讨薪,看了很心酸。”但遗憾的是,领导们的选择却是关灯走人。我不知道在这场讨薪闹剧当中,谁是冷漠的高墙,谁是脆弱的鸡蛋,但如果官方没有更多的证据披露,我肯定更同情那些演员。
讨薪为何要等到18年后
普嘉
进城务工的农民常被企业恶意欠薪,相比之下,这些讨薪的演员显得并非那么弱势,他们原来是事业单位的职工,有铁饭碗还有一技之长。剧团转企改制后,单位多次要求演职人员参与公司管理和运营,但由于原来的骨干演职人员发展了自己的演出小分队,或认为演艺公司给的工资过低,愿意回公司参与经营的演职人员很少。那些脱离原单位的演员,自己不来公司上一天班,忙着赚着外快,却要求单位给他们发钱,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恐怕也说不过去。
剧团改制后属于差额拔款,大多要走市场,自然有经营得好的,也有经营得不好的,在效益好的单位一般过得蛮滋润。正因为差额拔款的单位还有收入从市场来,自然财政拨款也不会太多。如果效益不好,部分演员收入少,甚至因为没有上班而未获得工资收入,也是正常的。问题在于,不是财政拨款少,而是这个单位经营得太差,没有赢得市场,自然收入就少。
演员在中国总体上属于高收入人群,有的明星除了有经纪公司外,其实还挂靠在类似于文工团这样的事业单位,他们的绝大部分或全部收入源自单位以外,甚至还会向单位上缴一部分收入。现在,衡南县花鼓戏剧团的演职人员,打出“18年未拿工资”的横幅,难道他们在这18年里没有单位以外的收入吗?若毫无收入来源,早就该讨薪了,根本不会等到18年。
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年轻一代不听花鼓戏改听流行时乐,花鼓戏这样的地方剧种逐渐没落,假如不改变经营思路,肯定会被市场淘汰。这些演职人员大概是因为这几年在外面混不开了,才想起老东家有很多年没发工资。他们可曾想过,不来单位上班却照样有钱拿,岂不成了吃空饷?地方政府为了抢救花鼓戏,可以加大财政拨款,但是如果用财政拨款养闲人,甚至为不上班在外面赚大钱的演员发放福利,纳税人会愿意吗?
演员讨薪倒逼剧团改革
汪昌莲
花鼓戏演员在专业剧团新创剧评比汇演舞台上集体讨薪,演了一场“苦情戏”。“18年未发工资”是怎么回事儿,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剧团和演员收入低、生存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湖南这个花鼓戏剧团的尴尬处境,是全国地方剧团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是改制后的一种阵痛。
我国现有国有文艺院团2494个,其中县级艺术表演团体占总数的68%,绝大多数同湖南省衡南县原花鼓戏剧团一样,被改制为企业,推向了市场。地方剧团改制之后,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缺资金、缺人才,是限制剧团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缺资金就无法吸引人才;缺少人才,就无法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与大型国有文艺院团相比,小剧团的生存发展更加艰辛。地方剧团在当下的发展困境,除了作品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创新能力不足、脱离时代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原因,也与地方戏曲的衰弱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减幅为23.5%。不少地方剧团面临“团散剧亡”的困境,保护扶持迫在眉睫。
因此,演员台上讨薪,倒逼地方剧团深化改革。首先,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运行机制,确立以市场为参照系、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营理念,力求用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艺术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其次,还要改革生产机制。剧团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它有没有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精品力作。因此,剧团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贴近生活、讴歌时代、群众喜闻乐见等方面入手,在坚守传统艺术的同时,与时俱进,融合现代舞美技术和艺术表现元素。
再次,实行分配机制改革,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兼顾效益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拉开收入差距,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如果还和以前一样吃大锅饭,或者剧团名角的收入总是赶不上剧团领导,水平高的演员自然不愿意为剧团效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