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晖
有人说,逛南博会就像去赶街。将土得掉碴的乡街子与现代化的国际会展扯在一起,听起来很不搭调,但逛南博会和赶街确有某种共通之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放慢脚步选购商品,拥挤着并快乐着。
说起昆明记忆中热闹的乡街子,东边有关街,西边有马街,北边有龙头街,南边有小板桥街。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充满小农经济色彩的乡街子或被关停,或在偏僻的地方苟延残喘。然而传统的力量无法阻挡,尽管超市开到了家门口,上网也可以淘到几乎所有想要的东西,许多人仍然喜欢去赶街,并把一些大型商业会展想象或嫁接成乡街子。
过去一段时期当每年的昆交会刚结束,老国际会展中心的一些出口处及邻近街道就变身为乡街子,媒体报道说“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有卖电池的、有卖洗发露的、有卖蚕丝被的、有卖皮鞋的……小贩的喊价低得令人咋舌,吸引了不少路过的行人。”所以,昆明的国际会展和赶街早已建立起传统与现代的亲密互动关系,当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落成后,就不难理解逛南博会当中的赶街情结。
今年的南博会,我去逛了三次,更多是去回味如马蹄般远去的街子天,缓解现代都市生活的单调孤独,收获多种味道混合的幸福感。一些崇尚“高大上”的人士见不得劳动人民赶街的场面,见不得南博会容纳一些地摊货,他们觉得南博会里应该满眼尽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认识不接地气,未免“高处不胜寒”。实际上,南博会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划分不同的展区,其中不乏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更受市民喜爱的还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消费品和工艺品。
在我看来,南博会的生命力在民间,在多元,在传统与现代、时尚与古朴的交融互补。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搭建了一个富有成就感的“实体航空母舰”,其中将无数分散的小微企业集结起来,充分展现其个性和特色,并提升购物环境,满足广大市民爱凑热闹的赶街式购物体验,同时创造了实体经营在电商时代逆势上扬的奇迹。
会展业在昆明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而草根味的赶街情结则是高端会展业繁荣的推动力。南博会有“肩挑两洋”的连通作用,但“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