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永峰
2015年5月21日,广西桂北,高三教室里,一条条高悬着的“励志”高考标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等标语,提醒着毕业生,高考季就要到了。(新华网5月24日)
高考前张贴一些具有“励志”寓意的标语,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励志”理应提倡的是温馨提示,不乏人性化的警示,绝不能依靠“雷人”。
从媒体公开报道看得出,类似“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这是脑子最后一次有用的时候了,之后的一切都看脸了”等标语,不是对高考的过度神化,就是对考生某一方面观念的误导,过度将学生的成功绑架在了高考上。而类似“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的高考标语,更似将高校视为攀龙附凤的一方势利平台。
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的束缚之下,考名校、进国企、当国家公务员、赴外留学等等梦想和追求,成为诸多家长和考生判断“成功”与否的具体标准之一。
常言道,“不以世俗成败论英雄”,对于高考考生的成功评断,也应该摒弃世俗之中对青年学子成功评价的单一化,不以世俗的“成功论”绑架他们。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翱翔,在充满爱好和兴趣的人生道路上大放异彩,毕竟,再高大上的一座学府,也是他们学业路上的一座普普通通的学校而已。几年之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是另一座人生的大学,一切奋斗和努力或才刚刚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