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有偿删帖删掉了多少举报线索

(2015-05-21 00:49:36)

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在这条庞大的删帖黑色利益链条上,执行者和中间人身份复杂,不仅有大学生、教师、医生、网络编辑,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而主要客户则包括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和明星等。(新华网5月20日)
    有偿删帖本身不是新鲜事物,但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不经意之间,有偿删帖已经发展成能以“产业”自居的规模。两个数据尤其惊人。其一,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其二,犯罪嫌疑人自曝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元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显而易见,这并非权威的数据,但管中窥豹,强大的成长性与盈利性足以证明,有偿删帖这一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事物有着多么强劲的市场需求。
    简单做一个大数据分析:有偿删帖按网站类型和帖子热度收费,删除一条网帖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几万,其中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而这个产业的规模每年数以亿元计——这样算来,每年删除举报官员的帖子无疑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据。网络举报当然不能排除不实或者恶搞的情况,但既然花钱删帖,恰恰反证出这些“被消失”的举报的真正价值所在。换言之,在有偿删帖的庇护下,多少问题官员得以逍遥法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偿删帖暴露出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有鉴于此,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有偿删帖为非法经营罪。今年初,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还启动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强力打压之下,有偿删帖逆流而上,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有偿删帖究竟是如何获得生存空间?其坐大坐强,又是谁提供的”养分“?
    有偿删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据犯罪嫌疑人李某介绍,“表哥”杨达才在被查之前,网上曾涌现大量举报他的帖子,李某的不少同行都删过这些网帖。这意味着,如果不是在事故现场那个不合时宜的微笑,在极短的时间内引爆舆论,杨达才或许到现在还安然无恙。这同样意味着,有偿删帖实际上已成一条问题官员的自救通道,贪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网络举报之于反腐,曾经被公众寄予深切的期待。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网络举报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所带来的“人肉搜索”等行为也有可能越过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但事实上,网络举报的真正困境在于,其利用技术手段拓宽了反腐的深度和广度,譬如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但最终也必将受限于技术。你可以网上发帖举报,我可以花钱删帖,这样一场拉锯战根本没有止境。
    何以解忧?一方面,要摆脱网络依赖症,完善常规的举报机制。比如畅通举报渠道,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等等。常规的举报通道那么多,为什么举报人选择网络?无非是因为常规举报通道缺乏效率,且风险更大;另一方面,还要杜绝“事情闹大才处理”的监管陋习。花钱删帖就安然无事,没来得及删帖的就出事,不是因为删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监管和查处太乏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